来源:世界名人书画网 2023-08-04 17:08:01

86dc40fcc3c3f136b6dfb21c70c7e1a.jpg

曹中义,男,1953年4月出生。山西省永济市人。1973年参加工作,先后任代理教师、电影放映员、县志编纂员、计生委宣传股长、街道办副主任等。198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先后任民盟永济市支部支委、主委、总支主委、民盟运城市委委员、民盟山西省委七大代表。政协永济市委员、常委。2013年退休。先后出版个人专集《我爱你,中国》《永济非遗·形意拳文化》《乡忆·永济》《蚩尤地缘文化》,与人合著《尧舜禹故事》《运城市人口计生志》(140万字)《中和节·永济背冰》《首阳文化探源》《王彦萍列士传略》《张士岗烈士传略》《中条山抗战史料汇编》(150万字)《民盟永济组织发展史》(1951-2021)等。现为《永济文史》执行副主编,已出版22期180万字。2018年被授予永济市十大乡贤之传统文化传承人称号。

文庙 崇圣祠 重修碑记

□清·顾月化 永济·曹中义(断句、注释)

盖③闻④天下崇圣名祠,虞邑⑤古有其宇⑥。一崇先帝⑦德⑧孝⑨平世⑩之圣举⑾;二崇儒圣先师⑿教人立贤⒀之师表⒁;三崇文豪⒂伟人⒃积书兴国⒄之育才。故之其祠名也。贤仕明宦⒅历世,几经重建,几经修葺⒆,祠损石残,迄⒇年久远矣。自古羲画卦(21)、龙马负图(22)、文符衍世(23)。尧、舜灵山(24)设坛(25),祭(26)于天地五灵(27),太乙(28)授书而治化天下也。虞庠上下(29)、夏序东西(30)、殷胶左右(31)、周保传所(32),为学有五(33)。汉高祖自淮过鲁,以祭孔子(34);明帝旨(35)县学崇祭周孔(36),而立三雍(37);晋兴两学(38);唐分国学为七(39);宋辟明伦之堂(40);明分乾坤之学(41);清则宫院之所教也(42)。

天圣久泽(43),虞乃圣贤孕寓之地,伟人豪杰蔚生之乡。三代(44)之前为古虞。虞舜(45)周虞(46),为晋(47)为魏(48),皆是国都矣。故为荣国昌业之始,先圣群贤平世(49)之源。以崇圣人德孝治世、浩天之恩,修祠竖石,旌表(50)圣贤故土;竖国建都之遗迹,以启后良者也。

中国之名,始于尧、舜、禹。中国五老(51)授其河图(52)、九书(53)而治于天下。初竖疆都,依中条而立其国,谓之中国。先尧让舜、舜禅之禹,均属中都之国,亦称中国。尧访贤历山,均在虞幕(54)古国。舜之远祖,中条之上姚坪山为其圣土。舜降(55)于山下之沩(56)傍之汭(57)流也。山下之井,名曰姚井。虞谓之大孝,耕历观(58)之姚坪。弟象受兄事所憾,于古井植之一树,护之于舜,称之象树也。受事(59)奏之(60)尧帝,以禅之国,号虞舜之国也。尧禅让于舜而治之中条之国、舆(61)华(62)亭(63)以显中条华阳之域也。虞之国都竖于阪,今虞邑城南之坡也。古之长坂之都,殷末国废,遗迹无存之久远矣!

兴国必崇先圣,承先则发后贤。储书育才、立学祭圣,须竖修其祠。自康熙、雍正时勅(64)修,祠残宇损。知县顾公月化,拨付专银;三乡学谕集资,合三百六十六金,于乾隆庚午仲秋上浣(65)吉日,祠庙告竣,竖石铭文,云云是记。

 

令(66)   顾公月化癸卯举人(67)篆额

虞邑   训导(68)  姜公振基   贡生(69)

典史(70)  诸公友  贡生

大清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仲秋八月九日吉旦

 

(1)文庙:孔子庙。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封孔子为文宣王,称孔庙为文宣王庙。(见《旧唐书·玄宗纪下》)。元明以后通称文庙。

(2)崇圣祠:春秋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始建孔祠。由汉起,历代王朝皆尊孔子为圣人,设庙祭祀,并及孔子先人。曲阜孔庙后旧有启圣祠,祀孔子父叔梁纥。清雍正元年(1723)又追封孔子祖先五代为王爵,改启圣祠为崇圣祠,合庙祭祀。(见《清会典事例·礼部·中祀》)

(3)盖:助语。多用于句首。无实在意义。

(4)闻:见闻。

(5)虞邑:虞,古部落名,即有虞氏。居于蒲坂(今山西永济市东南)。邑,其一指侯国之称。其二指城市,大曰都,小曰邑。虞邑,虞乡古称。虞乡,古县名,属山西省。汉解县地,后魏改置南解县,北周改虞乡。元废。清雍正八年(1830)析临晋复设虞乡县。民国36年(1947)同永济合并称永虞县。1950年永虞分治,复设虞乡县。1954年同解县合并称为解虞县。1958年并入运城县。1961年析运城县,复设永济县,原虞乡县境入永济县。

(6)宇:屋宇。这里指文庙。

(7)先帝:先,祖先、上代、对死去的人的尊称。帝,君主的称号。先帝,这里指舜帝。

(8)德:道德。《史记·五帝本纪》:“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故舜帝史称德圣、仁圣。

(9)孝:旧时称善事父母为孝。虞舜是中国古代传说时期以孝闻名于世的第一人。他年二十以孝闻,三十二岁被四岳举荐,经过帝尧的严格考查,后受帝尧之禅让继天子位。他定五伦,以教天下,被称为孝祖,是中国孝文化的源头。

(10)平世:政治清明的时代。

(11)圣举:帝王的行动,举动。

(12)儒圣先师:儒,孔子的学派。从汉朝以来,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又被尊为圣人,历代曾 加以“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等封号。这里指孔子。

(13)教人之贤:教育,训诲。贤,德才兼备。这里指通过教育让普通人成为优秀人才。

(14)师表:表率,学习的榜样。

(15)文豪:文坛的大作家。

(16)伟人:伟大的人物。

(17)积书兴国:积,聚,积蓄。同“绩”,功业。《荀子·礼论》:“积厚者流泽广”。这里指人才经过教育为振兴国祚建功立业。

(18)贤仕明宦:贤,有道德,有才能。仕,作官。明,英明,智慧。宦,官,仆隶,出游学仕。这里指德才兼备的正直官吏。

(19)葺:用茅草覆盖房屋。泛指修理房屋。

(20)迄:至,到。

(21)古羲画卦:羲,传说古皇有伏羲与女娲、神农称三皇。易八卦相传为伏羲所作。

(22)龙马负图:龙马,古传说中的瑞马。《艺文类聚·尚书中侯》:“龙马衔甲,赤文绿色。”注,“龙形象马,甲所以藏图也。”《礼·礼运》:“河出马图。”唐孔颖达疏:“龙而形象马,故云马图,是龙马负图而出。”图指河图,是关于周易一书来源的传说。《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孔《传》谓河图即八卦。汉郑玄以为帝王圣者受命之瑞。《礼·礼运》疏引《中候握河纪》有尧受河图书。《广博物志》十四引《尸子》有禹受河图事。

(23)文符衍世:符,古代朝廷用以封爵、置官、传达命令及调兵遣将的凭证。契约、证券。衍,潮盛貌,扩大、推广。漫延、散布。扩展、延伸。书籍中因传写、刻版、排印错误而多出的字句。这里指文字图书在世间扩大、推广。

(24)灵山:山名。佛家称灵鹫山为灵山;道家称蓬莱山为仙山。泛指仙山。这里指首山。

(25)坛:祭场。在平坦的地上,用土筑的高台。古代以坛为祭天神及远祖之所。遇大事如朝会、盟誓、封拜等都立坛以示郑重。

(26)祭:祀祖祀神。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通言皆称祭。《礼·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

(27)天地五灵:神话传说中的五星之精。《竹书纪年·帝尧陶唐氏》:“择良日,率舜等升首山,遵河渚,有五老游焉,盖五星之精也”。《文选》南朝梁任彦昇(昉)宣德皇后令:“五老游河,飞星入昴。”五灵:古代传说以麟、凤、龟、龙、白虎为灵。见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序》:“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疏。

(28)太乙:同太一,星名,古代指形成天地万物的元气。也作为虚无的“道”的别称。神名,也作“泰一”。《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正义》:“泰一,天帝之别名也。”刘伯庄云:“泰一,天神之最尊贵者也。”

(29)虞庠上下:庠,古代乡学名。旧时称府学为郡庠,县学为邑庠,《礼·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30)夏序东西:庠序,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而言。后泛指学校。《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礼·王制》:“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31)殷胶左右:胶,周之大学。胶序,古学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又周人养老于东胶。后因以胶序为学校之通名。《礼·王制》:“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32)周保传所:保氏,古代职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注:六艺即礼、乐、书、数、射、御。

(33)为学有五: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有五,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曰辟雍。注:辟雍,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

(34)汉高祖自淮过鲁以祭孔子: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淮南王英布叛乱,刘邦亲征平叛。当年十月,胜利后,回朝途中路过故乡沛县,受到家乡人的热情欢迎。刘邦异常感动,留下来和父老乡亲会宴,作《大风歌》。之后,在十一月突然临时改变行程,率人一路来到鲁城(今山东曲阜),用最隆重的祭祀礼太牢祭祀孔子,并封孔子九世孙孔腾为奉祀君。早些时候,刘邦自己没有多少文化,并不尊崇儒家学说,甚至厌恶儒臣和儒生。刚当皇帝时,大臣多是打天下的武臣,上朝时乱糟糟的,没有体统,甚至有人挥剑剁殿柱。儒臣叔孙通从曲阜征召了30名儒家学者,共同拟订了一套体现皇权至上的礼仪。施行后秩序井然,大臣毕恭毕敬,刘邦说这才体会到当皇帝的滋味。于是开始重视儒学,终至晚年拜祭孔子,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祭孔的皇帝,开创了中国2000多年祭孔的传统。

(35)明帝旨:宋以后始专称皇帝的意见、命令为旨。明帝旨,东汉明帝刘庄的圣旨。刘庄在文化上,继续重视儒学和教化,积极支持兴办各类学校,褒奖广大儒生,重用优秀儒生,人才储备充实,正如宋代叶适所说:“人才之盛,十倍前汉也。”

(36)崇祭周孔:周,周公姬旦·周代的礼乐制度相传是周公所制订。孔,孔子·见《文选》汉张子(衡)《归田赋》:“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

(37)三雍:辟雍、明堂、灵台,合称三雍。为封建帝王举行祭祀、典礼的场所。《后汉书·儒林传》:“中元元年,初建三雍;明帝即位,亲行其礼”。注: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灵台:西周台名。《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汉有灵台,在长安西北,为观测天象之所。

(38)晋兴两学:晋,西晋(265-316),东晋(317-420)。两学,即国学和太学。《北史·邢峦传》附邢邵:“二黉两学,盛自虞殷”。

(39)唐分国学为七:国学,国家设立的学校。《周礼·春官·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注:国子,公卿士大夫子弟。汉有太学,晋立国子学,北齐称为国子寺,隋炀帝改为国子监。唐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

(40)宋辟明伦之堂:《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即指五常,为封建社会中所规定的人与人相处的关系。旧时各地孔庙的大殿称明伦堂,本此。  

(41)明分乾坤之学:乾为天,坤为地。除儒家经典外,还包括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之学。

(42)清则宫院之所教也:明清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国子监遂废。

(43)天圣久泽:皇帝的恩译已久。《南齐书·何昌富传》:“皇命惟新,人沾天泽。”

(44)三代:三代指夏、商、周。《荀子·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

(45)虞舜:古帝名。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受禅继尧位,都于蒲阪,在位四十八年。

(46)周虞:周代时虞为封国。

(47)晋:古代侯国名。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叔虞子燮父改国号为晋。春秋时据有今山西省大部与河北省西南地区,地跨黄河两岸,后被其大夫韩、赵、魏三家所分而亡。

(48)魏:古国名。西周时的诸侯国。姬姓,在今山西省芮城县。战国时魏国。毕万后代魏斯与韩、赵分晋,列为诸侯,建都安邑,国号魏。

(49)平世:政治清明的时代。

(50)旌表:表彰。自汉以来,历代王朝提倡封建礼教,对“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常由官府立牌坊,赐匾额,称为旌表。

(51)五老:神话传说中金、木、水、火、土五星之精。《竹书纪年·帝尧陶唐氏》:“择良日,率舜等升首山,遵河渚,有五老游焉,盖五星之精也。”

(52)河图:关于《周易》一书来源的传说。《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书·顾命》:“天球,河图。”孔《传》谓河图即八卦。汉郑玄以为帝王圣者受命之瑞。《礼·礼运》疏引《中侯握河纪》有尧受河图事。《广博物志》十四引《尸子》有禹受河图事。

(53)九书:指洛书。《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汉儒谓《洛书》即《洪范·九畴》。《书·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汉孔安国《国传》:“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

(54)虞幕:舜帝的远祖。《四库全书·路史·后纪·有虞氏》:“帝舜有虞氏姚姓,其先国于虞,始为虞氏。……出虞幕后之幕姓宗焉。”

(55)降:降生。清龚自珍诗:“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

(56)沩:水名,在山西永济市南六十里,源出历山,西流入河。见《嘉庆一统志·蒲州府·山川》。

(57)汭:河流弯曲处,又水北曰汭。古水名。

(58)历观:即历山。《水经注》:“蒲坂南有历山,谓之历观,舜所耕处,有舜井。沩汭二水出焉,南曰沩水,北曰汭水,西经历山下,上有舜庙。”汉杨雄《河东赋》云:“登历观而遥望兮,聊浮游以经营。乐往昔之遗风兮,嘉虞氏之所耕。”

(59)受事:①接受职事。《国语·鲁上》:“诸侯祀先王先公,卿大夫佐之,受事焉。”②受所教之事。汉刘向《说苑·正谏》:“先生就衣,今愿受事。”

(60)奏之:进,上。包括进言,上书,呈进财物等。《书·舜典》:“敷奏以言”。

(61)舆:①地。古代分人自王、公至仆、台为十等。舆属第六等。《左传·昭七年》:“阜臣舆,舆臣隶。”②舆图,即舆地图。③疆土。

(62)华:光彩,光辉。《书·舜典》:“重华协于帝。”《传》:“华为文德,言其光文重合于光,俱圣明”。

(63)亭:指一种有顶无墙的建筑物。

(64)勅:诫饬,告诫。汉时,凡官长告论僚属,尊长告论子孙,都称勅。南北朝以下,始专称君主的诏命。明清赠六品以下官职的命令称勅命。《清会典事例》十六《中书科·建置》:“六品以下授以勅命。”

(65)浣:①洗涤。②唐代官制,每十日休息沐浴一次。后因称十日为浣,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为上浣、中浣、下浣。

(66)令:官名。秦汉时县官辖区万户以上的叫令,万户以下的叫长。后来因有县令、大令之称。

(67)举人:汉取士尚无考试方法,皆令郡国守相荐举,故谓之举人。唐宋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始专称乡试登第者为举人。经会试、殿试而登第者称为进士。

(68)训导:①教导。②学官名。明清于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掌教育所属生员,其副职皆称训导。清末废。

(69)贡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太学)肄业,称为贡生。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

(70)典史:官名,元代设置,与县尉同是知县的属官,掌管收发公文。明清沿置。清制由典史掌管缉捕和狱囚,所以典史也称作县尉。

 文庙崇圣祠重修碑记

(◎曹中义 译)

天下的文庙崇圣神祠,虞乡古来就有。一是尊崇先帝(虞舜)的德孝平世之圣举;二是尊崇儒圣(孔子)先师教人立贤之师表;三是尊崇文豪伟人积书兴国之育才。这就是崇圣祠之由来。历代的贤仕明宦,虽多次重建、多次修葺,而祠损石残,至今年代已经很久远了。

自伏羲氏始作八卦,龙马负图而出,文字书契便在世间流传开来。尧率舜等在灵山(首山)设坛,祭祀天地五灵之神,天帝太乙授书于尧舜而天下大治,文化盛行。有虞氏称学校为庠,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称学校为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称学校为胶,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王朝职掌教育的官员为保氏,传授教育的大学有五所,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曰辟雍。(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汉高祖当年自淮南过曲阜,祭祀了孔子,开了帝王祭孔先河,使儒学占了统治地位。到东汉明帝时,下圣旨建立三雍(辟雍、明堂、灵台),并亲自举行祭祀周公、孔子大典,开了县学祭孔先例。两晋时建立了国学和太学。唐分国学为七,(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宋辟明伦堂,以明人伦五常之关系。明分乾坤之学,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

老天的恩泽已久,虞邑为圣贤孕育栖息之地,伟大和豪杰诞生之乡。夏、商、周三代之前,为古虞国之地。舜帝在这里建都,周为封国。(桐叶封地的唐)晋和(三家分晋的)魏都是国都之地。所以说这里是荣国昌业之始,先圣群贤平世之源。为了尊崇圣人德孝治世,报答浩天之恩而修祠,(竖)立碑(石)以表彰圣贤故里,(保护)开国建都之遗迹,以启迪后来之优秀人才。中国之名,肇始于尧、舜、禹。中条山五老授尧、舜、禹《河图》、《九书》后,而治理天下。开始划分四方疆域,依中条山而立其国,名曰中国。先是尧禅让于舜,后舜又禅让于禹,都在中都之国,亦称中国。尧访贤历山,都是虞幕古国。舜的远祖(幕)在中条之上的姚坪山,是其圣土。舜降生于山下之沩水傍的汭水之曲。山下的井,名曰姚井。虞舜是大孝子,他耕于历(山)观的姚坪。弟弟象受到舜的教育感化后,在古井栽植一树,护之于舜使用的姚井,人们称之为象(橡)树也。(地方上)将此事奏报尧帝后,尧禅让于舜,命国号为虞也。尧禅让舜,舜治理于中条之国,舆以华亭之称,以显中条华阳之域也。虞的国都建在坂,即今虞乡城南之坡也,古称之长坂之都。殷商时国废,遗迹也早已不存了。

振兴国家必须尊崇先圣,继承先圣则后发其贤。积累知识、教育人才,建立学校,祭祀圣人,须建修其祠宇。自康熙、雍正时皇帝下诏修建,今祠宇已残损。知县顾月化,拨付专项资金,东、北、西三乡学谕集资,合计三百六十六两银,于乾隆庚午(1750)八月上旬吉日,祠庙竣工,竖碑刻文,立石为记。

 

虞乡县令   顾公月化  癸卯举人  篆额

虞乡县训导  姜公振基   贡生

虞邑虞乡县典史  诸公友  贡生

虞邑  令顾公月化

 

大清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仲秋八月九日吉旦


通讯地址:山西省永济市城北街道赵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