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原创 作者:丹青居士 2019-11-06 15:11:33

微信图片_20191106144448.jpg


站在时空隧道的节点,全方位探寻中国焦墨画创作发展的笔墨踪迹,焦墨创新已经不再是千百年来寥若晨星的一个孤寂的话题。近40年来,一种前所未有的追逐焦墨画现象,在中华大地上泛起,趋之若鹜。使这条古老的视觉艺术之路,突然变得拥挤不堪,燎烤、锻造、研磨、淬炼、震撼着每一位焦墨人的心灵。也许正是如此,突然的拥挤不堪碰撞出些许火花,使焦墨之途有了零星燃点。


微信图片_20191106144629.jpg


《三和图》是马培童先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一幅焦墨山水画。它是马培童先生在长期研究焦墨山水和岩壁画、石窟佛像、石窟壁画实践中融汇贯通而创新的一种山水画种类——新岩画。这种新岩画,内涵浑厚,技法古拙,外象朴实雄美,是中国画百花园中一株新生的鲜嫩的画种。


《三和图》,顾名思义,乃天、地、人三者和谐之图也。天、地、人三者和谐是哲学范畴的思考。但从审美的角度说《三和图》,也是“山河图”,又是出于大自然的,审美方面的艺术的思考。


我看马培童先生的《三和图》是一图两画。一画是哲学范畴的画,一画是山水范畴的画。即是演绎人与自然《三和图》,也是演绎人与美学“山河图”。其内在神气和韵味即达到了一种哲学上的洋溢的状态,也上升到了一种山水画艺术上“畅神卧游”的状态。


从《三和图》的宾主之位来看,占画面三分之二的“岩画”是这幅焦墨山水画的重头戏。严格说,马培童先生的新岩画与现实中的崖壁洞窟岩画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们同属于记录生产、生活活动的造型艺术。所不同的是马培童先生将这种造型艺术与焦墨山水关联在一起,并作为焦墨山水画构图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培童先生还将岩画符号与巨大的人像轮廓和有关几何图形结合到一起,这种构图手段的介入,使《三和图》充满神秘感和沧桑感。


在《三和图》中,马培童先生以老辣、古拙、苍劲的枯笔渴墨,随岩壁山形之意行笔,或中锋行笔,或逆锋行笔,或侧锋行笔,或散锋行笔,在山壁上以岩画符号代替皴、擦、点、染的方法,已经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而将岩画融入现代焦墨山水画中,又使新岩画有了古典和现代双重审美特征。新岩画在马培童先生的万毫之下,最终演化成新的具有生命精神的艺术语言形式。这是他长期研究岩画、石窟画、汉拓片而中得心源的结果。


微信图片_20191106144912.jpg


马培童先生通过天、地、人三才这种天人合一思想的思考,配以三分之二的岩画符号,将人类活动的历史信息,重点穿插在自然山水画面中。在整个岩画上又显现巨幅的亲昵的人物头像轮廓和几何图形,微妙的诠释了古老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微信图片_20191106145231.jpg


马培童先生的新岩画符号内容广泛,有反映社会生产的。有狩猎、放牧、农业的。有反映宗教信仰的。有祖先崇拜、祭祀仪式的。有反映日常生活的。有村落、舞蹈等。仔细观察马培童先生在《三和图》中,穿插的岩画,犹如一部厚重的历史教科书,具有哲学、文化、历史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


十几年来,马培童先生在焦墨山水画的表现手法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除焦墨刻石皴佛造像和焦墨点焦彩山水画已经如愿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外,又在象形文字、甲骨文、岩画、洞窟佛造像、图腾中参悟,将主观意向溶于枯笔渴墨,即继承了传统,又创立了新的表现语言。从东方哲学和审美的角度出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另一个性化语言——新岩画,而斑驳高古,沧桑久远,充满润泽之气的《三和图》则是其新岩画的代表作。


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特征是以“四可”为基础的,“四可”也是评价一幅山水画品级的重要标准之一。《三和图》不仅是一幅“天人合一”的图说,也是直舒胸逸的“山河图”。在观赏马培童先生创作这幅焦墨山水画时,我和马培童先生在现场有过交流。我说《三和图》和“山河图”是一幅画两个侧面。一个侧面是“天人合一”的《三和图》,一个侧面是可游可居,畅神卧游的“山河图”。马培童先生抚掌笑着说“我正有此意”。


“四可”是古代画家郭熙提出的山水画标准。郭熙说: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马培童先生的“三和图”的另一个侧面“山河图”,就是马培童先生以“四可”意造。可望,可行,可游,可居。


说其“可望”,就是说《三和图》另一面“山河图”很有看头。从底部看,清澈的湖泊,渔船点点,微风和煦。在往上移左边是依山而建的天阶,顺天阶而上可以直达房舍。右边是叮咚而歌的瀑布。有一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感觉。在天梯和瀑布中间宽泛的崖壁上,有翩翩起舞的人物,有洞窟佛造像,有甲骨文符号,有满族文字符号,有现代文字符号,密密麻麻皴满了岩壁,马培童先生用这些符号代替了皴法,很有看头。在往上看是林泉和房舍。在林泉和房舍的远处是绵延雄伟的山脉,山峰和山体似乎是两尊巨大的卧佛,让你感到“涅槃重生”的另一重意义。再往上看,一轮朝阳,正在生起,预示着一切充满了希望。


从可行、可游看,赏画者可以摆渡一叶小船,毫无阻碍的游玩到天阶脚下,或者站在船头一边听瀑布轰鸣歌唱,一边抬头欣赏密密麻麻的远古符号,感触先民们生生不息的奋斗故事。顺着天阶,登上崖顶,一方面是茂密的森林,一方面是古朴的房舍,人们可以在这里游玩欣赏。此时或遇到导游,给你讲解森林里发生的故事。走出这片森林,远处的大山和每天升起的太阳,也许是你可行可游的下一个景点。


山水画最靓丽的地方,是畅神卧游,亦即可居的地方。世上可居之处甚多,但畅神卧游的可居之处也许只是十之一二。因此意造一“最佳处”是山水画家的目的。马培童先生《三和图》的另一面“山河图”,就是畅神卧游、可乐可居的好去处。在这里你可以驾一叶扁舟,登上崖顶,选一处人家住上几宿,遥听瀑布弹琴,观看鸟雀歌唱,欣赏那一轮朝阳缓缓升起。白昼泛舟流连,一读崖壁“天书”,夜晚,“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山河图”是那么惬意和舒坦,大有“畅神卧游”,选中一“最佳处”的感觉。


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就是引领者。马培童先生的新岩画是焦墨山水创新之路上的一次伟大尝试,《三和图》是他这种尝试的精品力作。马培童先生通过《三和图》即表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学说,也为我们提供了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山河图”。新岩画,是马培童先生在发明焦墨刻石皴和焦墨点焦彩之后,又一里程碑意义的探索。中国焦墨画需要创新,在这个创新的时代,谁抓住了创新这个主题,谁就会胜出。


丹青居士:独立学者。吉林省中国画学会理论部主任。吉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企迪网特约编辑。世界名人书画网特约编辑。一点资讯平台邀约作家。

201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