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世界名人书画网 作者:安娜 2019-12-18 23:12:32

12月12日,“思逐风云——周凯山水画展”在深圳美术馆举办。此次所展的七十余件作品,皆传统文人绘画的形式——中堂、册页、手卷、扇面、条屏、斗方,为周凯二十余载所积之精品力作。展览以“韵胜原从骨胜来”、“玄冥之境”、“纵目天容”、“焉知复古非创新”四个单元,照鉴周凯的艺术实践及美学理念。观者必然可以从这些精彩的作品中,欣赏到一位当代山水艺术家的笔墨艺术,融入他的精神世界,体会其文化使命和用心。

2.jpg

3.jpg

展览现场

“‘风’‘云’是自然界的神韵和精气,合常理而无常态,是最难琢磨和描摹之物。笔蘸水墨在纸的纤维中自由地漫衍、渗泄、流淌,在我行笔拨动下与风云的聚成、变幻、翻腾惊人地相似。由此而顿悟宇宙万物初始的混沌状态,以及极尽变化的转承关系。年越古稀的我,不由触动深厚阅历背后的积淀泛起,连绵交织,无古无今,无物无我。思逐风云,意即让思绪腾起,精神进入到上述这种恍惚迷离状态,恒守而不返。”周凯说。

4.jpg

周凯在开幕式上致辞

著名理论家严善錞先生这样评论道:“(周凯画)犹巨石堕水,块块到底;犹好手发弓,箭箭中的。”

油画为底 师从陆俨少

作为最早南下深圳拓荒的艺术家,周凯的从艺经历十分引人瞩目。十六岁即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接收严格的学院派教育,在上海这个中西兼容的文化氛围中,颐养博采;而立之年师从艺术大师陆俨少。“文革”后期在上海崭露头角,1979年考入中国美院,成为“文革”后第一届山水画研究生,导师陆俨少。80年代,“西风东袭”,他投入于当代水墨画创新潮流。1985年移居深圳后,以现代水墨语言表述一位青年艺术家在改革开放年代的思想情怀,创造了一大批以都市为主题的作品。

回顾周凯六十年的从艺人生,可以明显地找到几个关键的转折点,这些转折点让周凯的履历有些跌宕起伏,但却真实地反映出他在这条路上汲汲进取的决心。“我最开始是学油画的,所以很有些写实、素描的基础,但有位老先生看到我的画,说你画的山水画像舞台布景,颜色很艳丽,蛮写实的,不过你不懂笔墨。然后他继续说你应该去请教一下陆俨少。”

5.jpg

陆俨少与周凯及山水研究生合影

那时候的陆俨少还处于被隔离的阶段,谨慎而低调,周凯太太家其实离陆家不远,但周凯未曾动过心思向陆老求教,现在经人提点,周凯拜师的心倒是迫切了。“那时候不能明着拜师,他也不能收学生,大家心照不宣,我就去先生家里了。我经常一早过去,陆老吃过早饭,我就在一边研磨、做资料,他一边跟我们说说笑笑,一边就很自然地开始作画,那个状态很放松,仿佛忘却了现实中的烦恼。”

1979年,周凯考入中国美院,成为“文革”后第一届山水画研究生,师从陆俨少。原本打算跟随老师在传统中国画继续深耕学习的周凯,却被突如其来的“西风东渐”打乱了阵脚,计划跟不上变化。“一下子大家开了眼界,看到西方各种流派,浙江美院的图书馆是全国趋之若鹜的地方,大家都想到这里去看内部资料,所谓内部资料就是国外进口的那些画册、画报。这对我原本并不新鲜,因为大学学习油画的时候,有一批老画册就是从法国带回来的,所以对印象派、野兽派等都有接触,但我们那时的接触在‘印象派’这里就戛然而止了,新进来的资料又仿佛打开了一扇新奇世界的大门,当我看到更多作品、流派的时候,西方的思潮让我动摇了。”

1000 (2).jpg

2001-峭壁千仞-纸本水墨设色-180×90cm

在这样的思潮下,周凯开始觉得传统太过于保守,它迫切地需要改造、需要推进。“陆先生那时候思想很开放,并不限制学生什么,所以我就没有再按原计划的传统路线去学。”

1000 (3).jpg

2005-烟云山川-纸本水墨设色-57×57cm.


移居深圳 成为现代水墨探索的中坚力量

1985年,周凯来到了深圳,以现代水墨语言表述一位青年艺术家在改革开放年代的思想情怀,饱含热情地创造了一大批以都市为主题的作品。“那时候刚刚改革开放,学习西方的氛围浓厚,尤其在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我本就是学油画出身,所以那时非常真诚地投入创作,89年我调入深圳画院,有关城市山水、都市水墨的展览我都有不少作品参与,所以当时很多人认为周凯是一位现代水墨画家。”

1000 (4).jpg

2009-秋山图-纸本水墨设色-76.5×48.5cm

1994年,周凯受邀赴台湾参加“中国现代水墨画大展”,宏观地领略了华裔艺术家的现状和成果。回深后,周凯却开始了反思:现代水墨画虽然缤彩纷呈,多元自由,但筑基于西方现代艺术,有的甚至是西方流派的翻版,水墨材质作为载体,在西方人看来远不如油画来得称手和重要,好比用餐,西方人习惯用刀叉,而中国人习惯用筷子一样。所谓现代水墨画,实质上是想用水墨去迎合西方的观念和情趣,以获得西方人士的认可。周凯对照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特别是宋元以来文人山水画的传统,现代水墨和其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同样用水墨作载体,文人山水画不仅仅把它当做工具,而且是在它之上建立起笔墨语言,形成体系,代代相承。

6.jpg

2010-沈约诗意-纸本水墨设色 扇面-27×57cm

1995年之后,周凯的反思化作了实际而坚定的回归,他从师承出发,回溯文人山水画道路,重返世人已经陌生化的营地。整理国故,剖析艺术史,掰开庞杂的艺流脉络,虔敬地临摹宋元以来流传有序的经典作品。除了不断地作画临池外,同时他还大量看书,他崇尚老庄,喜读魏晋诗文,研究隐逸文化,一幅幅新作其实体现了他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串起来看,清晰地形成了他的人生轨迹。周凯的回归,在某种程度上,大有“承续先哲将坠之业”的决心与意味。

“在我的生命中,中国画、传统文化从来没有缺席过,就算在大量创作现代水墨的阶段,传统中国画我也会练练笔。但95年后不一样,我的状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自己形容叫做‘皈依传统’,我没有宗教信仰,但如果问我人生的信仰,那么,就是传统。”周凯说。

7.jpg

2015-揣拟大痴笔踪-纸本水墨设色-140×70cm

资深媒体人、著名艺术评论家侯军是1993年初来到深圳,据他回忆,最开始认识周凯的时候,他的作品还带着很强的现代感,“那时周老师的画是一种重彩的水墨作品,很前卫、很新潮,我在很多展览都能见到周老师,认定他是一位很前卫的现代画家;但后来我去了他的画室,看到他充满古典气息、文人情怀的一批作品时,我震惊了!由此,我看到了周老师的两个发展阶段。”

1000 (1).jpg

2018-春夏秋冬山水四条屏-纸本水墨设色-100.7×26.8cm


重归传统路 心远地自偏

周凯的回归,不是学究式地对待传统,而是通过图跡还原古人作画之身姿体势,体会前人执毫之深浅轻重,行笔之缓捷便涩,运墨之浓淡湿枯。揣摩古人作画时之情态,落实于手腕练习,并反复对比原作,精察验证,同时遍游中华山水,从大自然中寻找传统技法的源头,印证种种皴法、树法的出典,领略世界造化之无常变幻,怡养胸中浩然之气。

1000.jpg

艺术家周凯个人照

“1995年回归之后,周老师很坚定,想法也很清晰,甚至有意识地避开了外界的喧嚣。我觉得因为周老师曾经在现代艺术的大潮中弄潮,也曾‘风光过’,他就是那股潮流的中坚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他思考探索发现,我们对中国传统的国学,传统山水这块研究得不够,有点断层,这使得他更加坚定地、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大山,走向了莽莽丛林,走向了古代先贤为我们设定的这些高山仰止的目标,这个让我们非常激动。”侯军谈到。

1000 (5).jpg

2018-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纸本水墨设色-188×588cm

周凯认为,中国艺术是跟中国的哲学、文学、历史是连在一起的。其实他体现了一个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国人的宇宙观。在平日的阅读中,周凯偏爱道家、老庄,他认为山水画要达到道家的“玄冥之境”,即深远幽寂之境。而“玄冥之境”又分为“暗”跟“明”两种。暗的是“幽冥之境”,是黑的,重的,深的;明的是“杳冥之境”,是淡的,亮的,远的。他把北宋李唐画的《万壑松风图》推为“幽冥之境”的代表,把刘道士(佚名)画的《湖山清晓图》认作“杳冥之境”的典范。

8.jpg

2019-幽壑奔泉图-纸本水墨设色-188×98cm

“皈依传统”之后的周凯,有点深居简出、避免外界喧嚣的意思,不过周凯自己也对中国传统中的“归隐文化”很有感触,“我对历代隐士的追求,他们的生平,略有所知。当隐士有两类:一类是伯夷叔齐,他们是商的臣民,到了周朝的时候,他们提出不食周粟,这是一种观点,但实质上也是一种抗争;另一种是陶渊明,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他生活在人世间、人群中,但并不觉得外界喧闹,为何?因为他‘心远地自偏’,我觉得陶渊明的境界比较可心,我向往的就是这种‘精神的归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