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世界名人书画网 作者:王翠 2020-10-09 03:10:32

这样一位以版画黑白手法作为表现眼中和内心世界的艺术家,曾经感动了中国几代艺术家,这种感动,又由于中国艺术家的作用,影响到了更多的中国民众。写中国现代艺术史,凯绥?珂勒惠支当是一个受到尊仰的名字。

提起凯绥”珂勒惠支,不能不想到的,却是另一个大名;鲁迅。

感谢鲁迅慧眼,在中国介绍珂氏作品,自费编辑她的画册,时间是1931年。欧洲并没有留下鲁迅的足迹,鲁迅却在形色多变的欧洲艺术界,选择介绍了一位女画家到相距万里的中国。

鲁迅知道珂氏作品,使人血脉贲张,摩拳擦掌,似反问,又似呼号,会激动中国艺术家;尤其是青年艺术家。以这般艺术表现形式,鼓唤民众与奴性作别,是再恰当不过了。人心相通,受压迫的民众,看见反抗的形象,便萌生反抗的联想;听见呐喊的声音,也一定会有呐喊的冲动。

珂氏作品真实可触,有饥寒的颤抖,血汗的腥燥。刻划之间,真实图像的力量,好比投枪匕首,击碎了令人厌倦的矫饰风格作品在人们眼中形成的屏障。鲁迅选中了珂氏黑白版画,无异于选择了一颗抚慰中国民众悲天悯人的心。黑白版画拙劲的画面与红色五星的图形,一并留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中。

中国人素来尊崇对自己命运与生活产生影响的人物。1945年珂勒惠支77岁时,离开了人世。此时,世界上优秀的黑白版画,已经开阔了中国人习惯的审美视角,中国艺术家也懂得了在水墨韵致之外,黑白,还蕴有以刀代笔的力量。

珂氏黑白版画中一种挥写的力量,在时间流淌中绵延至今。人性的呐喊,母亲的呜咽和良知的呼吁;真实,一定会有感人的力量。这位有正义感的艺术家和她作品,被介绍到了另外一个需要她作品的国度,并被用于艺术形式与内容的解读,这中间没有任何理解上的障碍。作品的艺术渗透力,还改变着一个大国民众的审美甚至命运,显现出作者想像不到的作用。

真是要感谢鲁迅,他以另一国度的视觉艺术形象,赋以艺术形象文以载道、披图可鉴,做出了美术功能社会学的注释,普及着视觉艺术的多元样式,奠定了中国民众审美取向,培育出中国艺术家多样化的艺术手法。世界现代美术史中,这似乎是仅有的一例。我真想象不出没有鲁迅,今日中国版画会不会有如此广泛的社会认同审美基础。

1979年,珂氏作品第一次来到北京,如同她本人足迹踏上了中国。现在,已无法分清是她的作品回敬着中国对她的情感礼遇;还是我们认为开放了的大门,最好还是邀请一位熟悉的老朋友再使上一点劲,彻底推开。想来想去,这实在是一份难以割舍的不了情。

30年前,中国画坛解禁,料峭春寒,大多数中国艺术家渴望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其时,距鲁迅介绍她作品,已经过去了48年。珂氏生平,中国人知道的并不多。实际上,她却十分了解当时中国正在发生的事件与变化,并以自己的签名表达憎爱与声援,就像她的作品一样,黑白分明。至今,我还记得那本随展买到的画册,白底封面上她的自画像,目光澈透,紧闭嘴唇,终日手握版画利刀揉搓黑白的双手,塑造了有力的骨节。善识面相的中国人,直视她的目光,一定可以看到母亲般沉静温和面容下的慈悲胸怀。对了解这位艺术家来说,这就足够了。

珂氏作品对中国艺术家,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她作品的社会功能,随新中国建立,已开始成为艺术教科书的美学范式。珂氏作品中精准勾勒的粗放造型,浑然黑白交织形成生动纯正的艺术表现,持续地释放出感染力,打开了中国艺术家的视线,成为新中国绘画艺术开始表现的一种启示。

不堪回首的年代已经过去。在社会曾经遭遇的逆境中,鲁迅的智慧与热血,养育出了几代中国艺术家,去读懂一个同样有着智慧与热血的大师。可不可以这样认为,我宁愿这样设想;珂氏黑白版画在中国发挥出不可思议的影响,已远甚于在她自己的祖国。

任何一个版本的中国现代美术史,都不能也不应遗忘这位睁大双眼直视苍生满目悲慈的艺术家。

今天,湖北襄阳图”美术馆里,终于看到我们熟悉的珂勒惠支的作品,好像见到老朋友走来一样。中国艺术家仍然可以由心底里发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诵咏。年轻的未来中国艺术家触摸到了一个清晰的历史印迹。珂勒惠支笔下人物的命运,渐渐淡漠,已成遥远的情感体验。她洞观生活的目光锐力、真实、单纯,穿透记忆中数不清的画面,离我们却更近了。

能够看到让人们心灵震颤的作品和了解慈悲与不屈同属于一心的艺术家,在近现代世界美术史中并不多见;伟大的珂勒惠支不朽!

为襄阳图”美术馆2020年举办的凯绥?珂勒惠支作品展所作序言。

2020年7月21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