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大的现代化浪潮当中,乡土中国何以自处?据2015年的一份报告,中国村落消失速度惊人,2000年全国约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锐减到270万个,平均每年消失9万个村落,每天消失300个村落。从2010年到2020年,这一速度应该还在加速。尤其在广袤的西北部地区,村落凋敝的现象十分突出。

贵州洪江国际艺术村
洪江村原是一个深度贫困村,据驻村干部介绍,近三年来陆续引入外地艺术家,通过改造干栏式老民居来激活村庄,如今已成为名声在外、脱贫成效显著的艺术村。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许多村落人口锐减,凋敝化势所难免,洪江村也许只是个例。而此行的所见所闻,以及与专家学者和驻村艺术家的交流,让我们对长期萦绕于心间的乡村文化问题更多了一些思考。
在农业文明时代,村落是承载中华文化多样性的一个小单元,手艺、民俗的代代相传和创造体现于村落文化的变迁中。遗憾的是,伴随着村落消失,古老的农业文明无可挽回地面临解体。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或举家迁移,留守村庄的多是儿童和老人,朗朗读书声不再,破败的房屋触目皆是,而且环境污染严重,到处可见垃圾围村。更为紧迫的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人才和资源从乡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使得大批文化素质高的人群离开故土,基层村落渐渐沦为文化沙漠。用“失魂的乡村”描述现状大概不算夸张。
从民国开始,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秩序就面临转型,一批有志之士不懈地为乡村重建鼓与呼,并身体力行、付诸实践。如晏阳初的“定县实验”,提出以识字教育为基础,以“文艺”教育解决乡村之“愚”,培育乡民的“智识力”;以“公民”教育解决乡村之“私”,培育乡民的“团结力”等。“定县实验”持续10年有余,其理念至今闪耀着光辉。

贵州洪江国际艺术村
2017年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文化下乡、艺术乡建、脱贫扶智成为热点。而乡村振兴的前提是重建乡村秩序,在这项宏大工程中,作为一种柔性力量,艺术何为?
首先,艺术家的入驻会聚集人气、激活乡村。村落缺乏生机、活力的主要原因是留守的年轻人和孩子越来越少,而艺术家群体是社会各阶层中较为活跃的人群,他们参与乡建,可以起到推动乡村发展、影响村民观念等积极作用。与走马观花式的采风和短暂的“文化下乡”不同,当代艺术家入驻乡村,与村民共融共生,带来的不仅是令村民新奇的艺术作品,更可以吸引更多的青壮年回归,从而激活乡村内在的潜力。
其次,艺术家参与老屋改造,为村落保留了历史记忆。这些年,无论城乡,改善人居环境是首要诉求,承载历史记忆的老建筑惨遭拆弃。传统民居在用水、供暖等功能方面与村民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老百姓觉得砖木结构的房子不好住,而愿意翻建成水泥混凝土结构的房子,一方面是建造便捷,另一方面可以实现新的功能。但问题在于新建的房子缺乏美感,传统民居建筑的文脉和气质荡然无存,造成从南到北“千屋一面”、单调呆板。而艺术家最擅长利用空间、改造空间,他们通过修缮老屋做出示范,让传统民居保留原有的样貌,内部功能又完全适合现代人居住,为村民留住记忆、留住乡愁。
再次,艺术家可成为“新乡贤”,展现乡村生活的价值。在古代文官制度下,一批又一批官员回归故里,乡绅群体的存在使得中国乡土成为人才生长的沃壤。当今更需要一批有乡村情结,对基层民众生活有深刻了解,愿意做事且能够做成事的“新乡贤”,参与农村治理,守望乡土文明。艺术家参与乡建各有考虑,客观上在扮演着“新乡贤”的角色。而且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创作,多维度地展现了乡村生活的价值——乡村生活不是极端化、奇观化的生活,而是日常和人性的一部分。
当前,“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成为共识。为乡村“招魂”,为乡建聚力,艺术大有可为。
上一篇:葛秀支:艺术乡建何为
黄鹂,女,汉族,中国实力派著名书画家,1957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书画之省),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多年来笔耕不辍,师法众家之长成一家,作品有着自己独特的书画艺术风格,经过多年来的研究与学习形成深厚的造诣。专业社会艺术成就及职务:国家一级书画家、国家高级美术…
在黔东的灵山秀水间,艺术的生命力如同山间清泉,静静流淌,默默滋养。而冯树发先生,正是这股生命力的守护者与引路人。他以笔名“黔石”自勉,如石般坚韧,扎根乡土数十载,以笔墨书写个人艺术情怀,更以书院为基,为无数孩子点亮了通往艺术殿堂的星光。“黔石”的坚守:…
冯毅:书法家,生于书香门第,却躬耕于陇亩之间;他,手握锄头,却能挥洒出惊鸿游龙。他是冯毅,一位将生命根植于大地,将灵魂寄托于翰墨的农民书法家。家学为根,笔墨为种1956年,冯毅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学熏陶,笔、墨、纸、砚便成了他最亲密的玩伴。这种源自…
——迟来的祝贺:图书《山海经》荣获“出版奖”现代艺术大师郭泰来先生以其恢宏的“上古三经”绘画系列,完成了一场他与先贤智者们跨越数千年的文明对话。《山海经》荣获第五届香港出版双年奖的“出版奖”,这一荣誉不仅标志着该艺术作品在出版界的卓越成就,而且通过香港…
在当代中国画坛,有一位以笔墨传承齐派神韵、以行动推动文化传播的艺术家——张香群。她1965年生于四川,自幼浸润墨香,后系统研习花鸟画,成为齐白石大写意艺术的再传弟子。2006年,她正式拜入李苦禅入室弟子郑樵门下,深得齐派精髓,并受王鸿畔、闫大智等多位名家指导,…
在当代书坛,有这样一位艺术家,她不仅以精湛的笔墨传承着东方文化的千年文脉,更以满腔热忱投身于公益事业,用行动诠释着一位艺术家的社会担当。她,就是来自长春市的书法家——郭丽明老师。 师承名门,扎根传统郭丽明老师生于1956年,作为齐白石艺术的再传弟子,她深得…
谢之来,字号:澄心居士,男,汉族,1965年出生于安徽省太和县书画之乡李兴镇,自幼酷爱书法,追随名师学习书法,受到上海书法家协会张敖脐老师的亲自指点,经过多年来的苦心研究学习,最终天不负有心人,书法作品有着突飞猛进的造诣,连续多次被国内以及省市内的书法文化…
在机器雕刻大行其道的今天,有一位艺术家依然坚守着“以刀为笔”的古老契约,在坚硬的铜面上耕耘了近四十个春秋。他以手抵刀,直接刻铜,心手相应,在铿锵声中赋予冰冷的金属以书画的韵味与生命的温度。他,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刻铜”的代表性传承人、被誉…
秦卫锋,一位在当代中国画坛稳步前行、以其扎实的功底和清晰的艺术语言受到关注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之路,始于西北,成于岭南,是一条坚守传统、默默耕耘的踏实之路。艺术之路:从学院体系到专业领域1980年,秦卫锋生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陕西省商洛市。这片承载着秦楚文化…
在江苏常州的园林艺术圈,徐大龙的名字,已成为园林艺术中“传承”与“创新”交融的符号。作为亚洲文化首席艺术主席与中国园林技艺非遗传承人,他不仅以双手雕琢盆景之形,更以一颗匠心为笔,让沉睡的古老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生。他的艺术人生,已被镌刻入《文化强国 国家名…
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 郭泰来“西有毕加索,东有郭泰来”去年就开始热炒,至今热度未尽。这个话题至少表明,郭泰来如同百年前的毕加索,已成为现代艺术史上的标志性人物,并创立了堪比毕加索“立体主义”地位的“永生主义”体系。他创立的“永生主义”全美学体系,不仅标志…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星河中,江苏常州籍研究员诸学之始终以沉稳姿态闪耀。身为《百年丰碑中华儿女风采录》编委、“中国文化典范人物”,他以诗书画乐为笔、文史编撰为卷,践行文化使命,事迹获《中华英才》《中华脊梁》及央视专题报道,个人资料更在北京地铁《艺脉传…
他,以工笔花鸟为心之所向,在尺素之间精耕细作数十载;他,承名师衣钵,融汇传统与现代,绘就生机盎然的艺术世界。他,就是备受瞩目的工笔花鸟画家——于度先生。于度先生生于1945年,早年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系统进修,奠定了坚实的艺术根基。求学期间,…
陈涛,笔名位声,男,汉族,河南信阳人,97年毕业于郑州工业大学(现郑州大学工学院)。自幼酷爱书法、绘画,多年来笔耕不辍,对各种书体均有涉猎,经常临摹各种古代书法名家书帖,以欧、颜、柳、赵、苏、黄、米、蔡,以及二王为书法学习中的启蒙学习代表,经过多年学习、…
李华菊,女,汉族,1953年生于河南郑州,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一级书法师、中国(香港)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国礼艺术特邀艺术顾问、兰亭书法网研究员、世界名人书画网艺术家、实力派著名书画艺术家、艺术品拍卖网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