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语)。乡土性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典型特质。改革开放40余年以来,乡村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政策层面上,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大历史任务,“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也成为乡村振兴的具体方法。国家颁布的乡村振兴发展策略更是为农村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不能忽略的是,随着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农村人口在不断地流向城市,使得本地青壮劳动力不断减少,某些乡村甚至成为“空心村”,或者只留下老人以及留守儿童。
对于游客而言,乡村的价值集中在娱乐性、休闲性、教育性上。它需要满足游客群体的一条或多条主要需求。例如是否配备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游客能否身心愉悦、获得知识。在信息发达的今天,这会影响后续游客群体的选择。在针对当代游客时,乡村的美学价值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坚守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性”,强调村民的参与和互动,调动他们参与家园建设的积极性。在此意义上,艺术家的乡村实践应设身处地地介入到当地社会的文化脉络和具体语境中,使乡村社会达到整体复苏与重建。
有一点需要反思的是,我们总把乡村看成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对立面,常常觉得乡村和现代社会是对立的。比如说我们之所以到乡村是为了逃避都市,让乡村成为全球化浪潮的抵抗点。如何重建乡村生活的魅力与尊严,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贵州洪江国际艺术村
在乡村秩序的重建中,艺术起到了什么作用?具体来说,一是提升人气,二是推动改善关系,第三个作用可能就是让艺术家成为新乡贤。乡建有多种模式,为何要以当代艺术乡建呢?其实是通过艺术包括艺术村这些活动,引入新的文化因素,从基础做起,从思想启蒙做起,让乡村得到提升。当代艺术的核心是一种价值观,它是当代价值观的一种体现,这和当代社会、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接轨的,也可能是我们过去的传统艺术所无法呈现的。
艺术乡建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只有提升村民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地摆脱贫困。艺术乡建的目的之一在于扶贫,改变乡村的贫困面貌,之二是文化转换,建构一种新的乡村文化模式,将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为乡村的发展注入一股新的力量。
无论是哪一种乡建模式,都需要考虑与本地村民的关系。这就涉及到整个生态平衡,不仅是我们所说的自然生态环境的问题,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文生态。呼吁艺术乡建中的生态问题,是重构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从而建构新的人和大地的关系。
上一篇:刘万鸣谈“中国素描”:素描的意义
下一篇:续鸿明:艺术,为乡村“招魂”
黄鹂,女,汉族,中国实力派著名书画家,1957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书画之省),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多年来笔耕不辍,师法众家之长成一家,作品有着自己独特的书画艺术风格,经过多年来的研究与学习形成深厚的造诣。专业社会艺术成就及职务:国家一级书画家、国家高级美术…
在黔东的灵山秀水间,艺术的生命力如同山间清泉,静静流淌,默默滋养。而冯树发先生,正是这股生命力的守护者与引路人。他以笔名“黔石”自勉,如石般坚韧,扎根乡土数十载,以笔墨书写个人艺术情怀,更以书院为基,为无数孩子点亮了通往艺术殿堂的星光。“黔石”的坚守:…
冯毅:书法家,生于书香门第,却躬耕于陇亩之间;他,手握锄头,却能挥洒出惊鸿游龙。他是冯毅,一位将生命根植于大地,将灵魂寄托于翰墨的农民书法家。家学为根,笔墨为种1956年,冯毅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学熏陶,笔、墨、纸、砚便成了他最亲密的玩伴。这种源自…
——迟来的祝贺:图书《山海经》荣获“出版奖”现代艺术大师郭泰来先生以其恢宏的“上古三经”绘画系列,完成了一场他与先贤智者们跨越数千年的文明对话。《山海经》荣获第五届香港出版双年奖的“出版奖”,这一荣誉不仅标志着该艺术作品在出版界的卓越成就,而且通过香港…
在当代中国画坛,有一位以笔墨传承齐派神韵、以行动推动文化传播的艺术家——张香群。她1965年生于四川,自幼浸润墨香,后系统研习花鸟画,成为齐白石大写意艺术的再传弟子。2006年,她正式拜入李苦禅入室弟子郑樵门下,深得齐派精髓,并受王鸿畔、闫大智等多位名家指导,…
在当代书坛,有这样一位艺术家,她不仅以精湛的笔墨传承着东方文化的千年文脉,更以满腔热忱投身于公益事业,用行动诠释着一位艺术家的社会担当。她,就是来自长春市的书法家——郭丽明老师。 师承名门,扎根传统郭丽明老师生于1956年,作为齐白石艺术的再传弟子,她深得…
谢之来,字号:澄心居士,男,汉族,1965年出生于安徽省太和县书画之乡李兴镇,自幼酷爱书法,追随名师学习书法,受到上海书法家协会张敖脐老师的亲自指点,经过多年来的苦心研究学习,最终天不负有心人,书法作品有着突飞猛进的造诣,连续多次被国内以及省市内的书法文化…
在机器雕刻大行其道的今天,有一位艺术家依然坚守着“以刀为笔”的古老契约,在坚硬的铜面上耕耘了近四十个春秋。他以手抵刀,直接刻铜,心手相应,在铿锵声中赋予冰冷的金属以书画的韵味与生命的温度。他,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刻铜”的代表性传承人、被誉…
秦卫锋,一位在当代中国画坛稳步前行、以其扎实的功底和清晰的艺术语言受到关注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之路,始于西北,成于岭南,是一条坚守传统、默默耕耘的踏实之路。艺术之路:从学院体系到专业领域1980年,秦卫锋生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陕西省商洛市。这片承载着秦楚文化…
在江苏常州的园林艺术圈,徐大龙的名字,已成为园林艺术中“传承”与“创新”交融的符号。作为亚洲文化首席艺术主席与中国园林技艺非遗传承人,他不仅以双手雕琢盆景之形,更以一颗匠心为笔,让沉睡的古老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生。他的艺术人生,已被镌刻入《文化强国 国家名…
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 郭泰来“西有毕加索,东有郭泰来”去年就开始热炒,至今热度未尽。这个话题至少表明,郭泰来如同百年前的毕加索,已成为现代艺术史上的标志性人物,并创立了堪比毕加索“立体主义”地位的“永生主义”体系。他创立的“永生主义”全美学体系,不仅标志…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星河中,江苏常州籍研究员诸学之始终以沉稳姿态闪耀。身为《百年丰碑中华儿女风采录》编委、“中国文化典范人物”,他以诗书画乐为笔、文史编撰为卷,践行文化使命,事迹获《中华英才》《中华脊梁》及央视专题报道,个人资料更在北京地铁《艺脉传…
他,以工笔花鸟为心之所向,在尺素之间精耕细作数十载;他,承名师衣钵,融汇传统与现代,绘就生机盎然的艺术世界。他,就是备受瞩目的工笔花鸟画家——于度先生。于度先生生于1945年,早年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系统进修,奠定了坚实的艺术根基。求学期间,…
陈涛,笔名位声,男,汉族,河南信阳人,97年毕业于郑州工业大学(现郑州大学工学院)。自幼酷爱书法、绘画,多年来笔耕不辍,对各种书体均有涉猎,经常临摹各种古代书法名家书帖,以欧、颜、柳、赵、苏、黄、米、蔡,以及二王为书法学习中的启蒙学习代表,经过多年学习、…
李华菊,女,汉族,1953年生于河南郑州,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一级书法师、中国(香港)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国礼艺术特邀艺术顾问、兰亭书法网研究员、世界名人书画网艺术家、实力派著名书画艺术家、艺术品拍卖网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