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世界名人书画网 2022-07-22 09:07:16

景德镇市是享誉世界的千年瓷都,青花、玲珑、粉彩和颜色釉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其中,粉彩最为美艳多彩,而粉彩瓷制作中的扒花工艺更是细腻妙绝,令人惊艳。景德镇艺人谓耙花,釉面图案用绣花针,一针一针精工细作刻画漂亮而又最流畅的卷草图案。但对匠人而言,是一种重复、枯燥、细致的苦活,学习者寥寥无几。而在江西景德镇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恪守工匠精神,甘于寂寞,琴瑟和鸣让釉色生辉,他们继承传统工艺〝粉彩扒花〞工艺,坚持在传承中寻求发展,将陶瓷特有的质感与材质美尽至发挥,他们就是有着“耙花侠侣”之称的瓷坛伉俪余叨利、郑霞夫妇。

对于余叨利、郑霞夫妇而言,两人在艺术上的相互碰撞、启发乃至帮助,往往使得彼此成就,在瓷器艺术的道路上他们相互扶持、共同成长。他们在生活中相互包容和欣赏,在〝粉彩扒花〞工艺创作上又有自己的理念和坚持。更为重要的是,“瓷坛伉俪”之间缠绵的爱情、互相扶助、共同奋斗、艰苦创业的故事也铸就了一段段广为流传的佳话,从而在他们的〝粉彩扒花〞工艺世界之外,也生发出更高层次的人文价值。

平时一心创作不善言语的余叨利说起〝粉彩扒花〞工艺却如数家珍,扒花是珐琅彩瓷器常用的一种装饰方法,又叫粉彩轧道瓷。扒花陶瓷制品是乾隆年间工艺最细致的高档品,是由在高温烧制的白瓷上,由人工慢慢地均匀吹釉,再用针装工具细细的刻画纹饰,然后再进行低温的烧制。这种瓷器的特点是画面阴阳突出,浓淡分明,立体感强,色泽柔和淡雅又明亮。此外,扒花是不可以打底稿的,不像彩绘可以擦掉重画。瞧瞧老艺人扒花时的工作状态,凝神静气,手中稳稳拿住扒花针,眼睛紧紧盯住器物,从落针到收针几乎是一气呵成,而且花纹大小均匀一致。因为一个细小的失误,就有可能破坏整件器物的美观。比如哪一针稍重,有可能在烧制后,造成局部的小片釉彩剥落。对于“扒花”工艺而言,则意味着全部的失败。

谈及家庭生活,郑叨利却颇多感慨,多年来,夫妇俩在陶瓷艺术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家庭生活上也趋于平稳,虽然谈不上富裕,但已过了为了柴米油盐而殚心积虑的日子。事业有成后,这对“耙花侠侣”却秉持“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的理念,多年来夫妻俩一直持续从事着慈善事业,坚持一点一滴地回报社会,坚信涓涓细流终将汇成大海,这一坚持就是十余年,总总善举得到了社会上各方面的认可。

“琴瑟和鸣 再奏瓷坛伉俪恩爱之歌,釉色生辉”再现〝粉彩扒花〞侠侣传奇。余叨利、郑霞夫妻相爱相扶成立了归景堂瓷艺工作室,在传统的扒花工艺流程上坚持几十年,被评为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陶瓷艺术的见地非常独特,从喜欢陶瓷到从事陶瓷再到了解陶瓷,坚持不懈地追求和在陶瓷艺术方面的浸淫,使得夫妻俩的陶瓷扒花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董连文)

人物档案

余叨利,艺名听雨,毕业景德镇市陶瓷职工大学。自幼酷爱陶瓷艺术,拜扒花大王张文月为师。后入职艺术瓷厂美研所,现为美协会员,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信息艺术系客座教授。其作品风格深得张文月先生真传。精通扒花工艺,从艺多年来一直钻研景德镇扒花技巧,其工艺水平在在景德镇也很有名气。如果有幸观其作品的无不叫人开口叫绝,惊叹不已,被这种精美绝伦的陶瓷艺术所折服。

郑霞,艺名云嫣,师从扒花大王张文月。国家陶瓷装饰一级技师,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金银大奖。郑霞的作品融入了大量文化元素,将传统的陶瓷艺术工艺与现代化审美观念进行结合,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既有丰富的色彩感官,又具备完美主义者的审美角度,不论是意境还是工艺,都力求每一件作品能接近完美。她的作品追求文人画的意境,将诗书画印相结合,以诗入画,以画寄情,作品皆有自我独创的表现风格,浑然天成的作品深受喜爱陶瓷艺术之人的追捧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