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书画报 作者:髡残 2019-03-12 18:03:24

髡残《苍翠凌天图》

《苍翠凌天图》 髡残作 纸本,顺治十七年(1660年),纵85 厘米、横40.5 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明遗民书画是我国历史上尤其是明清文化史、书画史上颇为重要的一种特殊文化产物。此时期明遗民书画家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呈现出非凡的艺术创造力。虽然历代都有遗民群体存在,如宋遗民群体即颇为典型,但规模如此巨大、文化修养如此深邃、创造力如此强盛、取得成就如此辉煌的书画家群体,在历史上确实极为罕见。髡残即是这一时期诞生的非常具有民族气节和综合文化素养的明遗民书画家,为明清书画艺术留下极为亮丽的一笔。南京博物院所藏《苍翠凌天图》是一件颇能反映髡残心境和书画风格的精品之作,从中可见髡残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深具个性的书法艺术。

髡残(1612—约1674),俗姓刘,释名髡残,湖南武陵(今常德)人。字介邱、石谿,号白秃、电住道人、天壤残道者。到南京后常住报恩寺、栖霞寺、天龙古院等处,与石涛、程正揆并称“二石”“二溪”,清初“四画僧”之一。工山水,师法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元四家”、沈周、文徵明、董其昌,善用秃笔、渴笔,画境幽深。髡残的书法主要立足于颜真卿、怀素一路的笔风,同时依托魏晋钟、王笔法,并上溯隶书、秦汉金文,形成其风格特点。他的书法既有来自于颜真卿书法的精神气质,具有气势雄伟的庙堂气息,同时也呈现出因长期修行而带来的禅气,有着怀素以来狂禅书风影响的痕迹。苏轼曾说:“台阁山林本无异,故应文字不离禅”,似乎是专对髡残的说教,虽然隔代遗传,但确实一语料破其中的关键。没有深沉的禅学修养和精神操守,确实很难有髡残如此书法审美意象的出现。根据画史记载,髡残十分喜爱古铜器(金石学),收藏了很多钟鼎彝器以及金石碑刻。几种取法路径和书法审美意象的融汇,使髡残的书法呈现出特有的金石、篆籀气息,拥有非常丰富的审美内涵和精神实质,打上了强烈的个性化特征。

《苍翠凌天图》是髡残最为得意的一件作品,不惜长款题跋,其间无疑凝结着其创作此件作品时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深刻的内在精神感触。《苍翠凌天图》题跋释文如下:

苍翠凌天半,松风晨夕吹。飞泉悬树杪,清磬彻山陲。

屋古摩崖立,花明倚涧披。剥苔看断碣,追旧起余思。

游迹千年在,风规百世期。幸从清课后,笔砚亦相宜。

雾气隐朝晖,疏村入翠微。路随流水转,人自半天归。

树古藤偏坠,秋深雨渐稀。坐来诸境了,心事托天机。

时在庚子深秋,石溪残道人记写

髡残在诗跋中表达了自己沉郁凝重的心情,有着愤切幽深的情怀流露。“剥苔看断碣,追旧起余思”,是对过去所经历事件的不断回忆和反思,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但时过境迁,一切都已如明日黄花,如逝去的流水,一去不复返了,还有什么再追思的意义?可以说是正话反说,所以他非常自醒地写道:“幸从清课后,笔砚亦相宜”,从来没有因为想偷闲、慵懒而不能安心自己的事业,不仅勤于佛家功课,不敢荒怠,而且清课之后,也不忘笔砚,进行绘画创作以寄托自己的心迹。“坐来诸境了,心事托天机”,也只有在寂静、落寞的情境中忘却过去,将心事托付天机吧。其间无疑寄托着髡残对故国强烈的眷恋和无限缅怀。

髡残《苍翠凌天图》诗跋具有非常个性化的特点,主要以行草书写就,同时也有楷书、草书的笔意在其中,平和简静中蕴含着雄劲浑莽、沉稳高古的精神气息,呈现出苍劲老辣、朴拙天然的审美意趣。其中的诗跋在章法布局上尚未有他后来常用的行距不明显、左右穿插的书写特色。此作竖行各行距有意拉开距离,行气跌宕自然,章法空间布局比较疏朗,因而给人以恬静自然、酣畅沉稳之感。由于髡残在行气中非常注重书写的节奏,多随体结势,从而使章法安排也表现出跌宕起伏、茂盛浑然的特色,营造出气势雄健、厚重苍莽的审美气象。《苍翠凌天图》诗跋在间架结构、结体造型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字体变化多端、结体内敛,每个字的大小较为均匀、顾盼自然,结体也明显带有颜真卿书法的特点,宽博雄秀,朴茂、幽深、秀逸的气息扑面而来。

《苍翠凌天图》诗跋用笔多含蓄内敛、率意自然,多圆笔,笔力遒劲,很少出现凸现圭角的生硬转折,秃笔、中锋,枯笔、渴笔、湿笔交互运用,线条生辣朴茂,给人以莽莽苍苍、浑若天成之感,有着个人性情的充分挥发。在用墨上则枯湿多变,充分发挥出水、墨在宣纸上的书写性特色,从而形成郁茂苍浑、酣畅淋漓的笔墨意趣。由于髡残的佛学修为、个人性格以及对阴柔秀美笔法的自如把握,也使《苍翠凌天图》诗跋呈现出秀逸幽邃、清寂幽僻的笔墨特点。正是由于髡残的学古而变,依靠深邃的佛学修养和自我书画感悟,才终于提炼出了如此独特的书法笔墨语言,将书风与画风极为融洽地合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