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世界名人书画网 作者:丹青居士 2022-10-21 14:10:44

提到中国山水画,不由得不让人想起“道”。这样说,对一些人来说,可能略显得空洞和抽象。但是国画山水中的以神法道和以形媚道及澄怀味象,澄怀观道。都是以“道”为核心,想把它们切割开来,孤立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山水画的“象”令人着迷,象内象外演绎的“道”更令人明心见性。这是中国山水画内在的基本要素。大山水画家要有思想的视野和格局。要善于穿透古今剥开重重迷雾,以一管之笔,画出最出色,最提神,最怡人的“道”。向人类展示大自然的造化之功,也向人类社会展示大千世界的魅力。

微信图片_20221016122515.jpg

卢禹舜《静观八荒系列》

微信图片_20221016122811.jpg

卢禹舜《覆天载地.四方八极.六合神州.大道不孤.天下大同系列》

微信图片_20221016123039.jpg

卢禹舜《观山海经系列》

赏析卢禹舜《静观八荒系列》《覆天载地.四方八极.六合神州.大道不孤.天下大同系列》《观山海经系列》以及最近在北京的其它展品(以下简称《八荒》《覆天》《观山海》)。个人感觉卢禹舜另辟蹊径,在“道”上下了很深的功夫。

微信图片_20221016122503.jpg

卢禹舜《静观八荒系列》

《八荒》系列作品,是卢禹舜早期的关于宇宙洪荒的作品。在这个系列作品中,卢禹舜经常在上下两边和画中间构思一小片暗色区域,以此来表现宇宙诞生前的黑暗(论道实际是一种“无”)。然后在不同的黑色区域勾画出一条红色弧形的线,或者积染成一小块红色,象缓缓移动的岩浆一样又垂滴成一条直线,从而点亮大面积红色(论道实际是一种“有”)。之后再积染暗色调,暗色区域。再一次勾画或积染出缓缓流动的闪亮的垂线。与下一片光亮的红色区连接的同时,也与上一片光熙连接。在有些红色区域,有时点染出莫名的物象。表面看有些勾画的闪亮的光熙垂线在暗色和红色区域中并不存在连续性。但由于画面存在的对称关系和规则般的虚实变化,让人感觉画面中那条充满光亮的缓缓流动的线条,贯通整个画面。这个“贯通”巧妙地将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衍进过程表现出来。

微信图片_20221016123425.jpg

卢禹舜《覆天载地.四方八极.六合神州.大道不孤.天下大同系列》

微信图片_20221016123705.jpg

卢禹舜《观山海经系列》

在《覆天》和《观山海》中,虽然是用蓝色或者绿色或者其它颜色勾画和积染洪荒形象,但是对称和积染处理带来的梦幻变化与《静观》的基本特征类似,总体接近一致。看得出是《静观》的派生和拓展。

《八荒》、《覆天》甚至包括《观山海》等其它一些系列作品造型很玄妙奇异。其形象似乎伸展四方八极,难以触頂,无法测量。这些奇异的“象”包裹宇宙、天地、八荒。世界由浊变清,由小变大。它“竖”起来似乎可以充塞天地八荒,躺下去又似乎可以充斥四方八极。给人一种极广,极高,极深,极远,极幽,极幻,施用不尽,永无衰竭的感觉。

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淮南子》说:“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

《兰亭集序》中有一句话: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显然卢禹舜的《八荒》《覆天》甚至包括其它一些作品的造型意向,源于《道德经》《淮南子》等古代典籍中所阐述的“道”的形象。但卢禹舜不完全模仿先贤冥想。他一方面将古人冥想“道”的形象与自己主观对道的感知相结合,让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变得梦幻玄妙。另一方面,他将王羲之“仰观宇宙之大…游目骋怀,…信可乐也”的乐山乐水精神,融入到《八荒》《覆天》《观山海》等一系列作品中。让人们游目驰怀于“道”,信可乐也于“道”。乐山乐水于道。

卢禹舜的几大系列作品,之所以引起民间的议论和业内的好评。还有两点原因。一是他的国画造型、构图、内涵颠覆了传统。二是他画面中光感面积和光点分布、光线形象变化,即有师承也有创新。

从造型和构图来看,卢禹舜《八荒》《覆天》《观山海》系列国画作品,并没有宋元画那样一种士人的风骨。也没重复古代尧、孔、广成、许由……这些大贤们的“仁智之乐”。

传统国画分类,有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系列。卢禹舜的《八荒》《覆天》《观山海》甚至包括其它一些作品,归类于任何国画类别都是无源之水和不切实际。国内目前画坛最高层有些人将他的画归类为“大山水”,我看有点勉为其难。

微信图片_20221016130051.jpg

宋.郭熙《溪山行旅图》:可有可居.畅神卧游.仁智之乐

中国山水画构图与造型、内涵向来提倡暢神卧游、可游可居、仁智之乐。卢禹舜的《八荒》、《覆天》、《观山海》系列作品不符合暢神卧游,可游可居,仁智之乐的山水画基本要素。但是,他的画,从笔法到墨法以及敷色、形象特征都是民族的,有中国画特有的属性。“夫画者,圣也。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画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卢禹舜的《覆天》《八荒》《观山海》系列作品构图与造型,“竖”起来充塞天地八荒,躺下去充斥四方八极。高之又高,远之又远,深之又深,幽之又幽。完全契合“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以一管之笔拟太虚神境”的国画定义。虽然缺乏“画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的国画表现方法。但依然可以称之为是中国画。

《八荒》《覆天》《观山海》系列作品构图与造型,非山,非水,自然也就不可能有“画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一说。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这些系列作品归类为任何类型的中国画。

抽丝剥茧地看,卢禹舜的《八荒》《覆天》和《观山海》系列作品的构图与造型甚至包括内涵,已经完全颠覆了中国画的构图和造型、内涵传统。传统国画山水的造型,是画家主观造出来的“真山真水”。构图以真山真水为写生基础。中国山水画的内涵,向来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暢神卧游。而《八荒》《覆天》《观山海》没有山,没有水,没有树,没有泉。没有林泉高致,没有可游可居,没有暢神卧游。无论是构图、造型、内涵都颠覆了国画山水中传统的林泉高致的士夫精神。自然也就失去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内涵。

应该说《八荒》《覆天》《观山海》是卢禹舜结合中国画特有的笔墨传统,创造出来的超越传统的一种新的国画艺术形式或称种类。是他在传统文化和中得心源的影响下,对“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种宇宙运动,进行一种造型上、敷色上、气韵上探索。

如果一定要给他的《八荒》《覆天》《观山海》系列作品划分类别,也应该将这些作品定性为新的种类。笔者以为,应该将这些具有古代中国宇宙观智慧的国画称为“古典哲学画”。

卢禹舜的系列作品,还有令人心动的地方,是光感面积和光感点分布、光线形象变化方面。光感面积、光感点分布和光线形象的变化,第一次把老子和淮南子冥想的“道”,以具体的强烈的光感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是历代画史上所没有的构图和造型。应该说这是对国画积色、留白、光感的丰富与发展。

或许我观察分析的不够细腻,欣赏他的“古典哲学画” ,总觉得少有线法和皴法。是墨法、色法、渲染、没骨让宇宙洪荒在暗色调的衬托和挤兑下,光闪闪,亮通通,充满幻觉。

应该怎样溯源卢禹舜国画作品的光感源头呢!

《八荒》和《覆天》光熙闪烁,照亮宇宙,具有“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之光感特点。该构思并非源于西方油画,而是根本源于老子和淮南子心目中冥想的“道”的形象。

微信图片_20221016130647.jpg

《天地人和》画面“阳光明媚”“春色灿烂”“惠风和畅”。光感柔和通透,灵气氤氲。不是一个点,而是多个点,每个点都透着光熙和灵气。卢禹舜在人物头像处留白。在动物和花草树木缝隙中留白。即便是齐白石手杖也是用墨挤出来的留白。这种散点留白,通气感特强,画面处处透着灵气。光熙柔和地洒在各个角落,领袖和画家在柔和明媚地曦光、阳光里交谈,愉悦的沟通感情。人与万物惬意地享受“天地人和”带来的灿烂与祥和。柔和通透的光感将天地人融合在一起,组成和谐的共同体。

历史地看,这种留白方法,黄宾虹最有心得。黄宾虹在他的夜色山水里,在深邃黑重的夜山中,常常留下很多的小空隙,表达一种空灵和月光闪烁的感觉,醒目提神。黄宾虹的小孔散点多点空白,使得画面,实虚结合,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间。从而突出了画面的整体效果。体现光感的是一种虚实法。我不认为这种虚实变化是黄宾虹的独创。黄宾虹的启示即有西方的更多是中国的。中国佛画,尤其是罗汉图、诸佛图,他们头部后面都有白色光亮或彩色光亮。许多佛画在一幅画上,佛像头部后边的留白,形成了多点通气感,光熙氤氲,柔和通透。黄宾虹肯定汲取了中国佛画中诸佛头部多点留白的方法。

《枫林暮晚》是李可染最美的山水画作品之一。给人一种强烈的逆光感。近景坡石静影沉璧,波澜不惊。李可染是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几句带有光影的描述引入画面。李可染常以黑墨汁画树林的核心部分,在边缘处恰当地留下空白。让光线透视过来。李可染用不同的笔墨挤兑、反衬光感。突出了国画山水的表现力、感染力、视觉冲击力和东方写意笔墨的韵味。

林风眠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画家之一。他借助构图和逆光效果,让画面不留空白。

卢禹舜是黑龙江艺术学院毕业生,我断定他在校期间肯定学习过黄宾虹山水的虚实法和李可染的逆光法。以及林风眠光感方法。从本文采用的几幅卢禹舜山水画来看,他不仅继承了黄宾虹、李可染、林风眠的光感方法。而且在光感面积和光感点分布、光线形象变化有许多突破点和独到之处。比如在《天地人和》中,他将光感用于白天。而不是夜色或者暮色里。白天画出许多散点光感,虽然也需要知白守黑。但是同黄宾虹的夜色留白或者李可染的暮色留白相比,更要处理好各个明暗点和虚实点的变化。卢禹舜的《天地人和》的白日光感,柔和,明媚,将《天地人和》中一个“和”字表现和演绎的淋漓尽致。在《八荒》系列作品中,卢禹舜是借助构图和林风眠的光感方法,让画面不留空白或只留极少的白。因而画面有深邃玄奥,塞于天地,弥于四海的效果。卢禹舜在积染渲染曦光和光亮时,学习李可染的光感方法,也有以黑或者灰色,或其它暗色调挤兑、反衬出光感的现象。

微信图片_20221016131308.jpg

卢禹舜《观山海经系列》

总的来说 ,卢禹舜的许多梦幻般的国画作品,来源于他深厚的学养和他的创新精神。其深厚的学养和创新精神,使他在构图,造型,内涵等方面,颠覆了国画艺术表现传统。创造出一种新的国画艺术表现形式和方法。在光感运用方面青出于蓝胜于蓝。

微信图片_20221016131445.jpg

卢禹舜《天地大美不言.心驰神往.笔遂墨顺系列》

微信图片_20221016132156.jpg

卢禹舜《江山永铸》

从笔墨、光感、构图、造型、内涵看。卢禹舜的古代哲学知识点师承远追老子、淮南子、王羲之。绘画技法近师黄宾虹、李可染、林风眠。千笔万笔,归于一笔,千墨万墨,归于一墨。卢禹舜在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宇宙和人类历史发展轨迹,中得心源。创作出一系列迥异于前人的作品,很值得称道和学习。无论别人怎么评价他的一些系列作品,我个人认为卢禹舜的中国画很可能成为一座高峰。

此文是原创,如有抄袭、擅自转载。将受到版权追究。

丹青居士

202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