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世界名人书画网 作者:丹青居士 2023-01-11 12:01:13

202301111212545034.jpg

崔博凌《无际自高图》

《无际自高图》是好友崔博凌去年年末创作的一幅内涵深邃的山水画。这幅画没有罗峰列障,没有险山峻峰。它是以一种无边无际的天广地宽的气势,演绎宽广、博大、兼容、包容这样一种人文情怀,一种源远流长, 宽广博大的华夏文明。《无际自高图》演绎的人生境界与海纳百川、厚德载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202301111216598386.jpg

查士标《仿黄公望富春胜览图抽》

许多时候一些人崇尚“山高人为峰”。因此往往追求清明、突兀、崇高、雄伟的画面。所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许多作品都是以高远法来表达雄伟、明亮、突兀、险峻……。往往这些追求都与儒家思想关联到一起。但是平远法却将人们带入另一种淡泊、宁静、无为之境界。古代山水画家李成特别推崇烟云平远之妙。在明清时代黄公望、倪赞、八大山人以及石涛更是将平远境界发挥到极致。

202301111218409178.jpg

崔博凌《无际自高图》局部

崔博凌《无际自高图》。以平远法为主,其间纹理走向又有深远的视觉。总体看,画面结构严谨,布局巧妙,给人以横无际涯、沉雄郁茂、江山寥廓,苍茫浑厚的感觉。

《无际自高图》,其造型似乎源于淮南子关于“道”的一种意象。淮南子说:“夫道者,…高不可际,深不可测…,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舒之,冥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道是什么呢?高而没有边际,深邃不可预测。将它种植起来,能充塞天地,将它横放下去,它又弥于四海。“道”舒展开来冥于六合八荒,卷起来手握紧都感觉空荡荡的。而“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其实就是老庄的天下至柔驰骋天下至刚辩证思想。

崔博凌的《无际自高图》究竟表现一种什么内涵呢?“无际”就是高而无边际,广瀚而不可测,因为“无迹”而广大,故可立于天地,又能弥于四海。也因为“无”而辩证“有”,穷神变,测幽微。“无际自高”的一个“无”字,平平无奇,却深邃玄妙。《无际自高图》平凡、平淡,无为、无极、宽广、博大、包容。《无际自高图》无崇山峻岭,无突兀之峰,看似平庸朴拙,但画意苍茫,沉雄浑厚,恢宏博大,天高地阔。苍茫郁茂的画面似乎告诉人们,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因为它包容共生,所以苍茫郁茂,不秀而秀。表明人的格局越大,人生之路越是宽广,人生之路越是宽广,社会越是能包容共生,社会越是包容共生,世界越能和谐美好。

202301111220023574.jpg

卢禹舜《景观八荒系列》

自古及今,中国山水画坛,有几家善于演绎大山水呢?有,几乎每一幅大山水,都留下笔墨传奇。比如北宋王希孟大山水《千里江山图》。比如傅抱石、关山月大山水《江山如此多娇》。再有就是卢禹舜的大山水《静观八荒系列》《覆天载地…系列》《观山海经系列》。

崔博凌的《无际自高》图,即不是效仿卢禹舜静观八荒系列作品,也不是模拟王希孟和关山月傅抱石的大山水笔意。崔博凌是以遥远、苍茫、浑厚、沉雄、博大、包容的画意,来演绎中华民族传统人文情怀。崔博凌是以横无际涯、寥廓苍茫,高原一般的“无际”画面,孕育沉雄、博大、包容、共生的大山水之象,这一点上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关山月傅抱石《江山如此多娇》、卢禹舜《静观八荒系列》有同工之妙。但《千里江山图》以其青绿敷色表现北宋王朝的富丽堂皇。《江山如此多娇》以高山雪域,表现祖国的大美无言。《静观八荒系列》以其玄幻表现宇宙变化之机。而崔博凌的《无际自高图》大山水更接近现实世界中高原山水之神韵形态。其画面横无际涯、郁郁苍苍、浑厚朴茂之美。与《千里江山图》《江山如此多娇》《静观八荒系列》相比各有所长。《无际自高图》最令人称奇的地方,就是其中蕴含着的古典文化与哲学意境之美,在平平无奇中,体会平凡与无极之间的辩证法。此外《无际自高图》由于画面苍茫、郁茂、沉雄、浑厚,似真山真水,阅之有心旷神怡之感,即具有暢神卧游般的装饰性,又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融合的表现力。

《无际自高》图,纯粹是崔博凌个人品德修养与山水画造型的结合体。他将“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的国画山水之古训发挥的淋漓尽致。

丹青居士

20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