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世界名人书画网 2020-12-24 16:12:23

3

冯远(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文联副主席)

名词的规范统一,是对于国家文化艺术发展传承十分重要的一项基础性、支撑性系统工程。今天的数字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专业化、规范化、结构化的专用名词,制定规范统一的(艺术学)名词体系和名词服务平台,是促进艺术交流传播、知识协同与管理、信息传输和共享的基础支撑。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学名词规范工作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建设工作,其作用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名词审定工作中,艺术学是属于亟待完成的学科之一。这一方面说明了相比其它各类学科艺术学研究的滞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项工作的繁难复杂和艰巨性。因此,启动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其紧迫性不言而喻。

而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高等艺术教育基本采用的是专业分科即单科教学体制制度,主要几大专业如音乐、戏剧、美术、电影、戏曲、舞蹈的院校,均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各类专门学校基础上通过改制、扩容,由政府重新冠名。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主导下的高等艺术教育的分布和受重视程度也因管理体制的不同各有差异、未尽合理,而在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方面,音乐、美术相对发展得较为健全和层次略高一些。2000年前后的教育体制改革,对高校实施归口和属地化管理,文化部原下属院校除少数转由教育部直属外,京外院校和原北京院校均归省市管理。虽说是共建,但这种机制改变的结果,导致了人才培养与人才去向、教学研究与实际应用隔膜的形成,完全听凭市场调节。

又由于改革的诸多环节尚未完全到位,不光艺术教育多年单、专科制运行的弊端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和调整,相反使各院校之间自成格局的壁垒现象滋生,个别院校即使意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也无能力调集引进力量共同参与,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大艺术学格局下的多专业学科综合的集聚效应无从形成,这种局面至今或者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似乎还看不到有改变的可能。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艺术事业的快速发展,文艺创作繁荣局面的形成,艺术创新实践的跨界兼融、艺术与科技的进一步结合、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艺术教育中学科、专业交叉互补的探索尝试,甚至在教学科研创作中的分合演变将成为趋势。因此,适时推进审定规范统一的艺术学名词工作,已经成为重要、必要、紧要的一项任务。

一个学科的名词审定是该学科基本概念、范畴的厘清与标定,作为学科大厦的砖瓦,其质量即高度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砖瓦,是成就大厦基业的基本的也是核心要素。“名符其实”,既是基础常识,也是学术规范,其意义不光在实际使用方面的宣传推广、应用普及,还将通过信息化建设,建立名词数据共享平台。并通过国际术语交流活动,推进中国名词体系与国际接轨,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等等。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的时代,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不断提升,以及一个思想开放、学术自由和物质条件丰沛,艺术繁荣的大好时代背景下,开展我们的基础建设工作。当然,做好这项工作我们需要克服一些实际困难,处理、化解好几方面的问题与矛盾;首先是传统与当代性的矛盾;其次是跨学科、跨专业和话语体系差异的矛盾;再次是当下和未来学科快速发展造成的不确定性等等。还有一个不利因素,学养丰厚全面、通才型的大家大多年事已高,这就需要依靠中青年专家、学者、教授承担起百科全书式研究的重任与历史使命。

同时,在编写审定艺术学名词与建设科学的学科体系时,需要把握好几方面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与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艺术的关系、不同文化和社会制度话语方式的对话交流关系、艺术学各学科之间的关联与动态发展的关系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在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这是做好艺术学名词审定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要把握好新时代的战略定位,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发扬科学民主,严谨求实的精神,保证审定工作的规范性和权威性,主动服务于前瞻性基础研究,主动关注文艺繁荣、创新发展中诞生的新概念、新名词、新的学科领域和新的思想理论体系,创新编审思路,在全国名词委的指导下,扎实推进工作。

进入21世纪新时代,新的学术建设任务就历史地将由新一代学者承担起来。艺术学名词编审工作正是中青年学者发挥智慧才华的大好机会。我们应当站在人类文明已有的成果基础上,以更广泛的学术视野和知识积累,激发潜能,攻坚克难,建功立业,做出这一代人的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