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琳娜 2019-01-06 10:01:10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是传统的“上巳节”,当时的人们通常在天洗濯污垢、消灾祈福、游春踏青、饮酒赋诗,这便被称之“修禊”。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也就是在这一天于山阴兰亭,组织了一场东晋高层男神见面会。他们在一起抬手落笔间成就了一篇千古名作——《兰亭集序》

官方版本宣称兰亭会是佛系活动,只为山水之乐、参悟生死。

《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局部)

《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局部)

《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局部)

但东晋四十几个高管,跋山涉水抱团而坐。没有密谋、无心女色、不扯八卦、也不吹牛,就只为一本正经地,吟诗作赋一起游目骋怀?扪心自问这符不符合正常男人的心路历程。

坊间人民一边晃着脑袋念兰亭集序,一边对于东晋几十个优质男人,这场过于纯洁的聚会,发出人性的质疑和拷问。有传言分析,兰亭集序实则并非“文人雅集”时偶然之作。二十多种“之”字写法亦非无心之书,所谓的兰亭会其实是王羲之的一场预谋......

穿行千年春秋

一起来探索天下第一行书背后的秘密

《兰亭序》欧阳询楷书(局部)

《兰亭序》欧阳询楷书(局部)

《兰亭序》欧阳询楷书(局部)

兰亭会的历史背景

东晋建立后多次出师北伐,烽火连年、屡战屡败。王羲之召开兰亭会的前一年,即永和八年,东晋再度北伐大败,朝廷内部又产生了严重分裂。大将桓温与宰相殷浩掐起架来,王羲之跳出劝架,失败告终,东晋可谓内忧外患、形势险恶。

王羲之的救国之心

王羲之被时人誉有裁鉴,即明辨是非,性格以骨鲠称。《世说新语》曾记载永和五、六年间,王羲之与谢安同游冶城,当时谢安避世,一再拒绝朝廷征召。王羲之便批评道: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意指当时的东晋战事不断、边患频繁,自该人人效力于国家。

到了永和八年,殷浩北伐惨败,王羲之更是痛心疾首,他当时写给殷浩的一封信,其中有这么几段话:自寇乱以来,处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谋远虑,括囊至计,而疲竭根本,各从所志,竟无一功可论,一事可记,忠言嘉谋弃而莫用,遂令天下将有土崩之势,何能不痛心悲慨也。任其事者,岂得辞四海之责!

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任国钧者,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更与朝贤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悬之急。一腔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王羲之《增运帖》有这样一句:为居时任,岂可坐视危难?

主幼国危,内忧外患,王羲之又如此不愿坐视危难,怎会在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之时纠集众人一起闲话家常、吟诗作赋?

那年兰亭的细节,细思极恐,先看参加兰亭会的名单:王羲之、谢安、谢万、孙绰、徐丰之、孙统、王彬之、王凝之、王肃之、王徽之、袁峤之、郗昙、王丰之、华茂、庾友、虞说、魏滂、谢绎、庾蕴、孙嗣、曹茂之、华平、桓伟、王玄之、王蕴之、王涣之、谢瑰、卞迪、王献之、丘髦、羊模、孔炽、刘密、虞谷、劳夷、后绵、华耆、谢藤、任儗、吕系、吕本、曹礼。

乍看上去,参会人中确有多位文人墨客,比如谢安、王献之、王凝之等都在书坛很有口碑。

谢安《六月帖》

谢安《六月帖》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

王凝之书作

王凝之书作

但实则文人书者只是他们其中一重身份,考诸史料东晋政权先后由五氏。而参加兰亭会的名单上,五大士族居然都有代表出席。其中军政大员有五六人,在军中任职者多达二十余人,绝非后世所说的文人名士。

而有关王羲之《兰亭序》中写的二十多个不同的之字,有人做过这样的推测,很可能是兰亭会结盟后,各个分舵的令牌标识。

《兰亭序》褚遂良摹本(局部)

《兰亭序》褚遂良摹本(局部)

关于兰亭会上作诗罚酒之举,最有可能的解释应该是这些人通过作诗不成的举动,来表示他们是否参加王羲之的秘密组织不赞成,便不作诗以表弃权。朝堂混乱,无力回天,王羲之只能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了。借聚会之名筹划秘密组织,这些士族精英、军政要员,搁下手中急务,千里迢迢来到会稽。显而易见,不太可能是什么名士集会,而是一次事关东晋兴衰存亡的政治和军事会议。也许兰亭会真正的目的是谋求在朝廷之外,秘密建立一支武装力量,以济时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