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琳娜 2018-10-31 10:10:27

郎世宁

中国古代绘画多以写意为长,在对人物的刻画上写实程度远不如西方油画。自明代后期,陆续有西洋传教士来华传教。

康熙年间,法国皇帝派遣洪若翰、白晋等传教士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礼物中,就有献给康熙皇帝的路易十四的画像。康熙皇帝对于西洋绘画的浓厚兴趣,是促成传教士陆续来华的重要原因。此时对肖像画画师的需求,是皇帝准许传教士进京的首要原因。

虽然清朝的禁教令对传教士来华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但并没有让西方放弃以绘画敲开东方大门的机会,清宫「西画东渐」中最有力的推动者,莫过于康熙末年进京的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年)十二月八日,郎世宁矢发末愿,宣读誓词,并在誓愿书上签字,由此真正成为耶稣会的一员。

他进入清廷,以宫廷画师的身份结交上层。雍正皇帝登基时,郎世宁绘制《聚瑞图》进呈,迎合了新帝登基进献祥瑞的中国传统。他与年希尧交好,一起交流绘画技巧,在郎世宁的指导下,雍正七年(一七二九年),年希尧在意大利画家安德烈所作《画家和建筑师的透视学》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第一本研究透视画法的著作—《视学》,并将其刊行。

清郎世宁弘历观画图轴 纸本设色纵一三六·四厘米横六二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对郎世宁的器重更是广为人知,而郎世宁也因乾隆皇帝的高度评价「写真无过其右者」,而成为乾隆皇帝各种画像中专门为其描绘脸部的画师。

郎世宁之所以受到皇帝如此礼遇,主要得益于他高超的画技。他尝试运用笔、墨、纸、绢、国画颜料等中国绘画工具,把西洋画理念与中国笔法相融合。为了迎合帝王的喜好,他所画人物的面部大都采用正面受光,同时运用线条与明暗相结合的方法,尽量减轻明暗差别,由于没有了阴影部分,就避免了帝王不喜欢的「阴阳脸」效果,运用焦点透视法加强了画面纵深的空间感。

中国传统人物画在构图上注重留白,而西洋绘画在划分空间、布局位置上则严格遵从「黄金分割律」。郎世宁的绘画将二者巧妙结合,在不断摸索中找到了皇帝的接受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