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世界名人书画网 作者:山清水秀 2019-11-10 18:11:02

美术的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

通过不断的美术鉴赏活动,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趣味、陶冶高尚情操,通过美术鉴赏,提高我的艺术品味。小编经过查阅资料将结合俄国伟大现实主义画家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按照一般鉴赏的程序对其进行简单的艺术鉴赏:

微信截图_20191110183233.png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微信截图_20191110183645.png

            列宾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作者: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画家。

创作时期:1870年至1873年,当时废奴法令虽然签订了,但是根深蒂固的封建剥削势力丝毫没有让步,广大农奴的生活也没有因此获得多大的改善。

该画描绘了在伏尔加河畔一组在沉闷压抑的气氛中奋力拉纤的纤夫群像。

1869年,正在彼得堡绘画学院学习的列宾来到涅瓦河河畔游玩,他无意中看到一群黑色的、闪着油光的物体艰难地向前移动。他的好奇心顿起,等到他靠近之后,才发现原来那是一群套着绳索在拉平底货船的纤夫。纤夫们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形象在列宾的心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列宾从小就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对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非常熟悉。但是他没有想到纤夫们的生活比他印象中的还要悲惨很多倍。从此,列宾就想创作一幅表现纤夫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的作品。1870年夏季,列宾与同班同学华西里耶夫一起来到伏尔加河河畔写生。俄罗斯的母亲河那美丽的风光给列宾极大的震动。他从来没有如此亲近地看过自已的母亲河,但是随之而来的一幕却使他的心阵痛起来。涅瓦河河畔的那一幕再次上演了,一群蓬头垢面、衣衫楼的纤夫拉着沉重的平底货船,艰难地向前移动着。列宾的创作激情被触发了,在随后3年时间里,他专门到伏尔加河旅行了两次,他采访纤夫,和纤夫们交朋友,并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写生。1873年,《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终于完成了。

该画描绘了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他们中有老有少,个个都衣着破烂、面容憔悴。领头的是一位胡须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显示了他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走在最后的纤夫低着头垂着手,麻木地随着队伍向前挪动,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日日苦役般的生活。队伍中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形象,是处在队伍中部的一位少年,可以看出他才开始这样的工作不久,皱着眉头还不太习惯,他直起腰想用手松一松肩头紧勒的纤绳,毕竟年轻,还不甘心忍受这样的苦楚。其余的纤夫都弯着腰低着头,似乎已没有多余的力气再来表现点什么,在他们身上剩下的,惟有贫苦、艰难与无奈。

微信截图_20191110183318.png

       局部放大欣赏

微信截图_20191110183349.png

      局部放大欣赏

微信截图_20191110183421.png

局部放大欣赏

画中这11个饱经风霜的劳动者,他们在炎热的河畔沙滩上艰难的拉着纤绳。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个性,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这是一支在苦难中练成坚韧不拔,互相依存的队伍。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苦、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 画中人物形象真实而深刻,且是一个民族苦难灵魂的集中展现。列宾在这件作品中深刻刻画的11位纤夫的鲜明形象,是当时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生活和命运的真实写照,更是画家对沙皇吃人制度的无声控诉。

俄国评论家斯塔索夫:就这幅画的布局和表现而论,列宾是出色的、强有力的艺术家思想家。

俄国评论家波波诺娃:画面上重叠着的密集的人群,以宽阔的凄凉的大河为背景,天空配上灰色的调子。这种创作思想暗示了那些祖祖辈辈世代生活在伏尔加河畔的纤夫,他们都将倒在这块用自己血汗灌溉的土地上。他们不论走到何方,都摆脱不掉悲惨的命运。

此画现收藏于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该画反映了俄国纤夫苦难的生活,寄托了画家对下层人民群众悲惨生活的同情,也艺术地体现了作者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