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世界名人书画网 作者:徐文明 2019-12-16 10:12:17

微信图片_20191216104350.jpg

布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美学观念,也是中国画家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和思维方式。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便是指布白说的。

中国画的布白绝对是中国画固有的民族特征,也是中国先贤无与伦比的智慧。世界上其它画种,没有中国布白这种哲学智慧。

中国画的布白艺术与老庄哲学密切相关,中国画的布白源于“道”。

“道”是什么,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可以说他是无,也可以说他有。应该从虚无的角度,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察看他的踪迹。这里的“无和虚”与中国画的“布白”密切相关。布白是表现有、无、虚、实的辩证法。

微信图片_20191216094000.jpg

《道德经》: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一幅绝妙的中国山水画,有意布白,是“归根曰静”。元代倪云林非常重视布白与墨色之间的比例,他的《容膝斋图》,几棵小树,一个茅亭,朦胧的远山。无人物,无动态,然而,你一看就能感受到一种“空灵万静”的味道,一种沉默和寂寞的味道。正所谓虚无处皆成妙境。“无画处皆成妙境”。布白处皆成妙境。中国画的布白“归根曰静”。

微信图片_20191216093722.jpg

布白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老庄哲学。老子说“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庄子说“唯道集虚”。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是说天地之间有了虚白,才有万物的流动,才有万物的生生不息。对于中国画来说,布白就是“虚白”,虚白不屈,灵气流动,生生不息。“唯道集虚”就是你必须摒除杂念,专一心思,不是用耳去听,而是用心去领悟,用凝、寂、虚、无的意境去感应。耳的作用是听,心的作用是跟外界事物交合,而凝、静、虚、无的心境才能应待宇宙万物的。中国画的布白,也是画家或欣赏家,摒除杂念,专一心思,用心去领悟,用布白的意境去感应山水世界的。庄子说“虚室生白”,就是说,一个房间塞的满满的是不会有光亮的,只有房间空出来,才有光明的出现。一幅画,画得满满的,是没有灵气的。只有精妙的布白,才让这幅画灵气流转,才让这幅画气韵生动。《道德经》说,天地之间的空隙,就像一个大风箱,他的内部空空荡荡,但他的作用无穷无尽,并且一旦运动起来,就会运转不息,永不枯竭。中国画的布白,就像风箱,表面看空空如也,实际上是它让画面鲜活起来,生生不息。

微信图片_20191216094251.jpg

布白,可容纳作者和欣赏者无穷的想象。从传统美学范畴讲,布白是无限、是无形、是无极、无规定性。而“无”则是老子美学中“妙”的体现,是所谓产生万物的“道”的一个方面。一幅精妙的山水画,是无和有的统一,是虚和实的统一,是布白和墨色的统一。布白中盛满了“气”,能使山山水水连绵不息。从魏晋时期直至当代,山水画讲究的是气韵生动、空灵万静、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而其中的气、虚、空、空灵万静的意境美,就是“布白”所营造的意境。

“妙悟者不在多言”。一幅精妙的中国山水画" target="_blank">山水画,是笔墨和布白的产物,亦是道的产物。

丹青居士2019.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