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世界名人书画网 作者:丹青居士 2020-01-16 14:01:48

微信图片_20200116143216.jpg刘建银先生

我认识刘建银,先认识他的画。记得好友马培童在朋友圈里晒作品,其中一幅就是马培童和刘建银二人合作的山水画。后来,他和马培童到我的丹青斋做客,刘建银现场作画《山居图》,格调淡雅,画面静谧,平静如水,犹如仁者坐禅修道。

微信图片_20200116143336.jpg刘建银《山居图》

总的看刘建银的山水画,疏木枯槎,、旷逸笔简、浅绛静谧。这让我想起倪云林的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的画风,以及古代画家爱好疏木、枯槎,、荒寒的特点。或许刘建银是美院专业毕业的缘故,受到院派正宗的丹青培养,故其画法画风流露出王维、倪云林、黄公望等人的风格。

微信图片_20200116143553.jpg刘建银《远岫含云》

古人说“凡画气韵本乎游心”,“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气韵本乎游心,形模寓乎其中,都是强调中国画一种精神境界。王维喜欢荒寒萧索,倪云林喜欢疏木简淡,黄公望喜欢高逸浅绛,本质上与他们的经历与学养分不开的。王维在唐战乱之后差点命丧朝廷,倪云林的疏木简淡和黄公望的浅绛高逸与他们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避世遁世,远离尘世,是倪、黄的选择。而简淡、疏远、荒寒、幽寂的作品则是他们肉身和思想感情的寄托。

微信图片_20200116143850.jpg刘建银《晚云碧峰》

刘建银的山水画,取的就是简淡、疏逸、荒寒的笔意。从这一点看,说刘建银隔代师从唐、元名家,比较贴切。但刘建银取王维、倪赞、黄公望笔意,并非同样演绎王、倪、黄个人的时代遭遇。而是在继承他们山水画的“为之一变”的传统。在我看来,刘建银虽然继承了他们的简淡浅绛山水画风格。但在具体实践上,并没有完全中规中矩的继承这些历代名家的画法画风。比如他在我的丹青斋挥毫而作的《山居图》,在敷色上就极其重视一个“淡”字。在构图上又力图体现一个“简”字。无论是树和山以及敷色均凸显了“简淡”“疏逸”的个性。甚至说这幅《山居图》较之倪和黄的作品更加简淡。当然,在具体艺术实践中,他并没有一味的简淡,而是注重变化之道。比如他的山水作品有的青山如黛、苍郁厚重。有的山水作品小桥流水、诗意江南。这说明,刘建银的山水画是在继承王维和元人浅绛的基础上,是在追求某种审美变化。这种变化或许就是刘建银绘画艺术不断推陈出新之处。这不断推陈出新之处,或许就是刘建银山水画不断进取的柱石。

微信图片_20200116144151.jpg刘建银《塔云山》

严格说,刘建银山水画的简淡、疏逸、静谧的特点源于中国古老的传统哲学思想。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庄子说“唯道集虚”。老庄的静和虚,就是摒除杂念,用凝、寂、虚、无的意境去感应世界,应待宇宙万物。刘建银山水画风偏重于老庄哲学。如果说从辩证法的角度谈虚实相生,那么相对于繁荣而言,刘建银笔墨语言的简淡、疏逸就是“虚”,就是“归根曰静”。这就是说刘建银用“简淡、疏逸、静谧”的画风创作的山水画,本质上是用寂、虚的意境去感应世界,去应待大千世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微信图片_20200116144404.jpg刘建银《太行秋韵》

一幅美的中国山水画,绝不是奢侈、奢靡、比夸炫丽、金碧炫富。大道至简,谁都知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简淡、疏逸、静谧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大道至简”,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的“一”。这种“简”和“一”才能生“二”,生“三”,生“万物”。换句话说,简淡和“一”的前途是最宽广的,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三生万物”。所以一幅中国山水画真正的“气韵生动”“气韵本乎游心”就是“简淡”“疏逸”“静谧”。刘建银的山水画归根曰静,赋予了这种风格。

2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