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琳娜 2019-01-04 09:01:03

在五代十国这个动荡的时期,出现了杨凝式这样一位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的人物,成为中国书法在唐宋之间的重要枢纽,其代表作《韭花帖》被后人广为称誉。但是纵观当今的书法教学与创作,杨凝式的书法并不为人所重视。究其原因,我认为大致有三点:一是杨凝式的书法作品存世不多,按照一般书者的理解,存世作品多的书家最宜作为取法对象,以便有更多的成字参考;二是杨凝式当今仅存的几件作品,每件都风格迥异,这给习书者在临摹学习上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三是杨凝式的代表作品《韭花帖》用笔精妙,遒劲虽不及《兰亭》,但用笔之繁复有过之而无不及,初学者操作起来会觉得很困难,故而绕开或者放弃。但我认为这实际上只是学习思路问题没有解决,难道学古就要写得跟某位古人完全一样吗?

清内府本

清内府本(无锡博物院藏)

纵观古代有成就的书法家,没有一个人甘愿做别人的复制品,哪怕他的学习目标是书圣。所以,我们以一个书法家或者一件经典作品为范本时,必须提炼其中的精髓并为自己所用,这样才能发挥范本真正的价值。换言之,自己要有自己的一块阵地,不论学习的目标是谁,吸取过来的营养都是为了武装自己的阵地。这样说来,我们学习任何书家或者经典作品,都不需要它有多大的体量,只要学习的“那个点”有价值即可。所以,关于《韭花帖》的学习,正是要先认识到这个问题,才会不因其短小精悍而却步。

版本选择

罗振玉藏本

罗振玉藏本(已佚)

不注重版本而盲目临摹是书法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碑刻书法有拓本的版本之分,墨迹书法有时也有多个版本,在文物鉴定考证方面通常真假难辨,但我们从书法艺术的角度不难选择更佳的学习范本。

裴景福本

裴景福本(台湾兰千山馆藏)

当今可见的《韭花帖》大致有三个版本:一是清内府本,现藏于无锡博物院;二是罗振玉本,虽书迹不存,但影像资料尚存;三是裴景福本,现藏于台湾兰千山馆。前两者在出版的碑帖当中最为常见,但从图像的角度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其两者间的巨大差异,清内府本用笔羸弱无力,笔触模糊,实难找到其被称为经典作品的理由;而罗振玉本笔触清晰、笔力遒劲,细察之下,饶有趣味,是难得的精品,有学者称其是“内府流出本”,从技法的角度来说是有道理的,可作为良好的学习范本;裴景福本面貌介于前两者之间,细察之下,不难发现其比罗振玉本在笔力上的差距,且此本市面上暂没有大量发行,故不作考虑。

文本解读

关于《韭花帖》文本的解读,学界早有诸多论著,在此不再赘述,但要说明文本解读的重要性。《韭花帖》所反映的,是杨凝式日间小憩醒来后,收到友人馈赠美食的喜悦,用孙过庭“五乖五合”的观点,属于“感惠徇知”的宜书条件,对此佳作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此帖,必须先将文意读懂,先了解其字面意思,再深层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与状态。这种切入方式看起来于技法无关,其实不然,我们往往临帖也好,读帖也罢,如果只是从图像角度入手,难免会走马观花。如果先从内容切入(尤其是这类文字简练、内容清晰、贴近生活的范本),看似花费了一些研究技法以外的时间,但实际上会让我们更走心地关注此帖,在回味其内涵的过程中提高我们对古人作品乃至书写状态的感知。再回到图像时,观察自然会更加深入,感受也更加深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原标题为“立足理性 回归共性——浅谈《韭花帖》的学习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