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书画报 作者:卢虓 2019-01-22 16:01:19

卢虓

卢虓,生于黑龙江哈尔滨。2011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理事、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特聘画家。作品入选第12届全国美展,第五、六届全国青年美展,以及第六届北京国际双年展。

卢虓作品《共生》

心之所向

选择国画,一方面是来自家庭的影响,但更多的还是自己心之所向,似乎冥冥之中一切早有安排。我系统地学习过绘画,接触到了各种绘画工具与材质,但仍对宣纸情有独钟。宣纸如同一部精密的仪器,忠诚的镜头可以如实地记录下每一笔在纸间划过的痕迹,一丝一毫都逃不过它的眼睛。这一切让我特别着迷。每每创作一幅作品都像是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创作的过程如同对待老师般尊敬,又如对待老友般推心置腹。我坚信这是与我契合的一种表达方式。

卢虓作品《畅游》

深入生活

山水画家很大一部分的时间与创作精力都会放在写生当中。背起画板、画具登山远眺,辟无人之境以山泉水烹茶,听风吟鸟鸣,看日出日落、云卷云舒,简直是人生最大的享受。那份淡然悠远,仿佛能隔绝世间的一切烦恼。

上学时我最喜欢的就是下乡写生,或许也有贪玩的成分吧——临摹课太累了,那么走吧,到大山中去!住着农家的大通铺,吃着大锅饭,每天伴着第一缕阳光醒来,一坐下就画上一整天,累了就躺在小溪边、趴在石头上。在这里,你仿佛能听到万物生长的声音。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不仅滋养了大地,也为我补充了养分。这就是“师造化”一词最初给我的感受。

写生的山区手机常常没有信号,甚至连充电都是问题,更别提报刊、电视、电脑了。可即便如此,我仍希望时间过得慢一点,再慢一点。就这样一路走着、画着,写下自己浮躁的心情。

毕业工作后写生的时间少了,但我仍坚持每年几次到全国各地采风。渐渐地,我发现曾经的山间田野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铺的公路通向一排排漂亮洋房,城市里能见到、能买到的东西在乡村已然不是什么稀罕物,各式各样的农家乐、餐馆随处可见,伴着满是烟火气的喧嚣。乡民们聊着股票、逛着淘宝,顺便又把周末的住宿费悄悄往上加了几百元……我不禁感慨现代化的进程真是快!

卢虓作品《酣眠》

肩负责任

无拘无束好像是艺术家的特权,自由与理想理所当然也就成了艺术的代名词。画家搞创作要让想象力自由翱翔,只有不被禁锢的大脑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然而我见到了太多与年龄不相符的泛滥而廉价的自由,追求理想变成了放纵不羁,自由成了逃避责任的借口。

“责任”,充满分量的两个字,肩负起来可没有那么简单。迅速变迁的时代是诞生优秀作品的基石,创作富有朝气的、反映当下、有正确价值取向的作品是艺术家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与社会责任。因此我们要保持无限的创作激情和敏锐的视觉观察力,坚定不移地推动历史的齿轮向前迈进。感谢这个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让我们亲身见证了这一切。能够记录最美好的当下,忽然感到自己的责任感与成就感又加重了一分。

卢虓作品《“蒙山沂水”之一》

致敬青春

学画已十余载,占据了我人生中的一半岁月。我曾以为我会永远生龙活虎、永远不知疲倦,而如今我却更加珍惜每一次在心爱的艺术品面前驻足的那份感动。艺术家的年轻绝不是特指年龄,那是在提醒我们要时刻回望走过的路,不忘初心。

卢虓作品《“蒙山沂水”之二 》

如果我终究慢慢老去,那么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永远年轻。

卢虓作品《水天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