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书画报 作者:郭帧 2019-01-29 14:01:37

中国成语中有“胸有成竹”之说,原意是指画竹之前心里已经有了竹子的形象,后来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有了全面的设想和安排。“胸有成竹”出自宋代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苏轼的这篇文章写的是文同画竹。宋代文同开创了“墨竹”一派,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他笔下的竹也被赋予了一种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例如在他的作品《墨竹》中,竹子在岩石的压迫下,先俯以应时,再延伸而上仰,展现出旺盛的生命意志。历代画竹者数不胜数,很多人能够面对“墨竹”这一题目画一辈子。除文同之外,历史上亦有赵孟頫、管道昇、夏昶、李衎、吴镇等人笔下的竹堪称经典。历朝历代也不乏优秀的画家以竹作为描绘对象抒写胸中逸气,明代孙克弘便是其中之一。

现藏于苏州博物馆的孙克弘《墨竹图》(见下图)纵113厘米、横31.8厘米。画家在画面左下角题识:“湘皋春雨楚烟霏,绿玉参差路欲迷。流水接天人不见,满林花落鹧鸪啼。雪居。”画面右下角生出三枝竹子,其中一枝成为此画的主角。竹子从右下方生长至左上角,显得生机盎然。竹叶施以浓墨,墨笔犀利,竹干和竹枝则用淡墨描绘。画家将两者的前后关系清楚地展现在观者面前,同时又突显了全画的主角,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良苦用心。另外两枝竹子则沿画面右侧而上,均以淡墨着色,再次衬托出画面中心的主角。

孙克弘(1533—1611),字允执,号雪居,上海松江人。他善楷、隶、篆等书体,取法宋克,上追秦汉,自成风格。在绘画方面,他早期长于写生花鸟,师法徐熙、赵昌、沈周、陆治。他的绘画作品或工笔,画法工整,色彩明丽;或写意,笔墨放逸,造型工致。他画墨竹仿文同。此幅《墨竹图》笔法谨严有致,又不失潇洒之态,深得文同墨竹的精髓。墨竹不仅如同文人画的一种标本和尺度,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画笔墨的基本。此画中,竹干劲挺。画面正中的一枝呈“S”形构图,竹枝虬曲,变化中不失弹性,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竹子枝头向上挑起,密叶以向上的趋势奔放扩张、凌空倚势,显示了无穷的生命力度。竹节与竹节之间虽断离而又有牵连之意。画面下方的小枝行笔疾速,婉顺而柔和。三枝主枝横斜曲直、顾盼有情。再看整幅画面的竹叶,看似笔笔随意却又不失生意,显得疏密有致、聚散兼顾。

孙克弘的《墨竹图》画面整体层次分明,墨色的运用和处理较为丰富。竹干墨色偏淡,不同枝干上的竹叶颜色有深有浅。画家以浓墨描绘竹叶正面,以淡墨表现竹叶背面;老枝以浓墨绘成,嫩叶新枝又以淡墨表现。画面的前后关系随着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节奏来表达。同时,画面中留有大量空白,带给人无限的遐想。从画面中,还可以看到无处不在的书法用笔。撇叶锋长却不露毫芒,叶尾转折处提笔露白,以示向背之势,这足以显示出孙克弘深厚的书法功底。

古人喜画墨竹。从这些墨竹中,后人可体会到观万物之生意的意境,并对这种绵延不息的生意肃然起敬。古人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生”便是一切万物之源,而墨竹恰恰就体现了这种倔强的生机。画家通过对竹的不同形式的表达,所要传递的便是“生生之谓易”(《周易》)的道理。这也是中国文化中十分珍贵的精义。

孙克弘的《墨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