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书画报 作者:许传良 2019-02-12 17:02:35

临摹与创作,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二王”是众多习书者取法的选择,对于王羲之手札的临摹与创作,初学者往往不得其法。如何从临摹过渡到创作,是广大书法爱好者比较关心的问题。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由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青年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许传良先生撰写的系列讲座《王羲之尺牍临创四步法》,敬请关注。

——编者

对于当下书坛而言,学习“二王”始终是绝大多数作者的取法选择。对于王羲之的尺牍,初学者往往不甚得法,所以很难走进帖学核心。而不少学习过一段时间者,又常会遇到瓶颈,单单临摹还可以,而一旦离开字帖便不会创作了。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来改变现状?书坛目前还存在着不少批判“伪二王”的声音,认为现在没有学到真正的“二王”精神。那么,在这种境遇下,我们应该怀着怎样的信心来学习“二王”?有什么较为科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对于这些问题,再结合自身实践,我确定了“临创转换四步法”的训练模式,与大家来共同体验。

简要地说,临创转换是个老话题,就是如何从临摹成功走向创作,共分为四个环节。首先是如何进行精准临摹,即把古人的东西学到手,这也是临摹的最终目的。接下来探讨如何意临,也就是怎样带着想法去学习并借鉴古人,是以《丧乱帖》作为参照。再是走向创作的训练,也可称之为准创作,以《圣教序》为例。最后就是把前期的学习成果化用到创作之中,以尺牍这种形式为例。总起来说,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自由创作开启新的思路与方向。

由临到创四步法,第一步就是精准临摹,范本就是以《得示帖》为例。主要内容有三部分:一是了解精准临摹的意义,大家要明白为什么要进行精准临摹。二是对《得示帖》精准临摹的要点与方法进行深度解析,分成不同层面来学习。第三是对法帖的所有细节予以解读并临摹,并从中领略晋人那种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之风。概括来说,就是解读细节、临摹细节,在如何做到“精准”方面下功夫。

我们训练的目的是精准临摹,这是走向创作最根本也是最基础的课题。临摹的意义大家都容易懂,书法是讲究传承的艺术,如果不临帖,创作就成为无源之水,可谓众人皆知。在此特别强调“精准”二字,意在强调培养一种学术眼光与专业意识,用最严谨、最科学的书写模式来形成“动力定型”。

打个比方来说,乒乓球的基本功训练,对于队员的训练而言,要求步步到位、招招扎实,训练越精心、越严谨,在将来就越可能有前途。书法从技法训练的角度,精准亦可谓是基本功训练的核心要素,有好的书法“动力定型”,再转化到创作中,就会自然而然的带出平时的程式(请注意,这里是指好的书写习惯,而不是存在缺点而形成的习气),力求将成熟的技法用到自由创作中。任何成功者,无一不是有着非常扎实的精准临摹功夫,这是大家首先应该达成的共识。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王羲之的书法韵味、技法是训练的基础,而不是最终目的。我们应该力求各种可能,来感受东晋那个放旷逍遥时代的艺术魅力。从大的时代背景、人文风貌以及精神境界等来观照,结合当前书坛实际而言,训练技术往往成为被人批评的靶子。需要重申我们的主张:单单重视技术技法是远远不够的,但技术永远不能放弃,甚至学习书法必须从技术层面入手。我们也坚决拒绝表面的技术以及徒有外表的技术与形式,而是应该深入挖掘王羲之书法技法之下的深度艺术内涵。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作品简要分析一下精准临摹的基本要求。我们以《得示帖》为参照,因为这件尺牍字数适中,点画相对清晰,大小错落,流畅纵逸,行行草草之间,笔法、笔势以及章法气韵堪为范本,适宜精准临摹。此帖为唐代摹拓,与《丧乱帖》《二谢帖》三帖连成一纸,合称“丧乱”三帖,现藏于日本。这些大家简要了解一下,内容也较容易理解,“嘘寒问暖”之间见出日常风流。

精准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方面:一是用笔求精致,二是结构求精准,三是韵味求精雅。三方面都含有一个“精”字,即精致、精准、精雅,对于“二王”一脉而言,这是最根本的要求。精益求精方见雅致,方出韵味。大家可以翻看当下全国展获奖、入展的作品,有一个最起码的共同特征,就是非常精致,包括用笔与结构,有些作品的章法布局也非常讲究。

那么,分开来讲。先说用笔求精致。“用笔千古不易”,元代赵孟頫道出古法传承以及重要性所在,只有掌握合乎法度的用笔,或说笔法,才能贴近古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概括来说,就是笔墨精良、察之尚精和拟之贵似。

首先,所谓笔墨精良,概指书写工具与材料,精良为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诸事皆然。结合当下来说,已不可能完全复原魏晋时期所用的纸和笔,但我们选用的原则,当以体现法帖中的用笔特质为根本前提。因此,结合我的书写体验,临习“二王”手札,毛笔以偏硬之毫为常见,这样的笔有一定弹性,不宜用软毫。用墨方面,以时下所见成品墨而言,当根据浓淡情况适当调和,最好用前使用墨块研一下,以力求不滞笔为好。选用纸张,不宜用生宣,宣偏熟,时下一些粉彩宣等较为适合“二王”书风,因为能体现出精到的笔画特点。当然,字帖的版本也要讲究,这里就不多谈了。

精准的第二方面就是察之尚精,因为读帖永远是在临帖之前,若没有精心读帖,不能观察到法帖的细微之处,不能在看似平常的点画之中发现其中奥妙,就很难做到精准。大家都知道有一个词——熟视无睹,就是往往因为太熟,反而视而不见,而不能调动每一次读帖的积极性,这需要引起重视。

比如《得示帖》中的“示”字,一般会认为这个字简单,两横一竖钩以及左右两点,其中两横一短一长,左右两点一大一小,可是大家是否还能再细致一点观察?比如竖画略左斜、横画起笔的角度,再比如第二横的末端收笔如何形成,左右两点的收放、远近以及高低的对比,等等,确实不能一带而过。这还没有包括与上一字的体势、笔势的相互承接。

概括而言,观察笔法的重要环节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是入眼的纸面上平面方向上的细节,笔锋在纸面上下左右的运动轨迹,都可认为是在一个平面上的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以用数理解析的不同的度量值,比如角度、长度、弧度、斜度、粗细度等,只有用心观察才能体会到这些细节。

王羲之《得示帖》

王羲之《得示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