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书画报 作者:胡愚 2019-02-26 09:02:03

扇画是有别于卷、轴、册页等的一种绘画形式。在扇面上作画有一定的局限,故明代祝枝山说:“书聚骨扇,如令舞女在瓦砾堆上作伎,飞燕玉环亦减态矣。”因而画家在扇面上作画须进行一定的调整。对于呈半环形的折扇扇面来说,画面的地平线会随扇底的弧线向两边斜去,而弧线地平线的延伸又最大限度地利用扇面的有限面积,尽可能多地充实画面,进而弥补扇面尺幅窄小、画面容量不足的问题。经过匠心处理的扇画能给观者带来视觉上的延伸感,常表现出小中见大、精美雅致的效果。

陈祼,初名瓒,字叔祼,后去“叔”字,以字行,更字诚将,号白室、道樗,江苏苏州人,晚年隐居在苏州城墙外围一带的虎丘。他善画山水,摹宋元,宗赵千里、赵孟頫及文徵明,为吴门画派画家。他亦能诗工书,善行楷,著有《妪解集》。

陈祼的《野屋寒水图》扇页

陈祼的《野屋寒水图》扇页

现藏于苏州博物馆的陈祼《野屋寒水图》扇页,纵16.8厘米、横51.7厘米。此作是以山水为主体,人物、竹篱为点缀的自然风景画。画家采用传统平远透视法,绘文人归隐山林之情境,具有借景怡情之趣。远景山峦起伏,山石皴法披麻、牛毛并用。中景以米家笔法绘云山、烟树,略施晕染,笔法圆润。此处草木郁茂而疏密有致,树枝错落生姿,以湿笔混点点叶,显得灵动轻盈。以大片留白构成的云雾拉开了画面的远近距离,形成较强的空间感。云雾之中有山泉流泻,溪水横亘奔流,岸边小径旁的竹篱和云带平行。溪水汇集而成的河上架有一桥,一披发文人于岸边持杖前行,最右侧的茅舍似乎在等待着归家的人,近景江岸石坡上数株红树挺立。这一切都增添了画面的幽静与空寂。云峰林谷之间烟雾缭绕,房舍岩石之旁清泉淙淙。此情此景令人联想到文人隐士幽居山野茅屋的那种超凡脱俗、静雅安宁的境界。画家在画面左上方空白处题写:“野屋流寒水,山篱带白云。”此句是从杜甫《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二首》之一中的“野屋流寒水,山篱带薄云”变化而来。画中景物随扇的弧面布置,有独特之妙。树干与树枝的粗细、浓淡对比及疏密穿插将近处嶙峋的岩石自然地联系起来,使画面显得既完整又统一。画中树木大多用点叶法绘成,人物虽细小但用笔严谨。画面以墨为主,略施赭色,色墨浓淡相宜、润泽柔和,笔法多有变化。展阅此折扇画,画家那种遗世独立的内心世界隐约可见。画面中持杖的披发文人极有可能是陈祼自身的写照。题识中的“癸酉年”为崇祯三年(1633),时年陈祼70岁。此作反映的当是画家隐居虎丘后的生活状态,足以显示其晚年闲淡宁静的思想世界。

吴门画派的山水画多表现理想化的生活主题,作品多为以笔情墨趣为主的文人画。画家常常以诗入画、借画品诗,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陈祼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他的作品多曲径危崖、飞瀑流泉、幽谷洞壑、茅亭草堂,隐士、童仆等也是画中常见的形象。在这幅《野屋寒水图》扇页中,隐现的茅舍、门前如带的长篱、成荫的秀木尽显山水画畅神和怡情的作用,景色和人物活动的搭配也营造出一种闲适安宁、自在悠游的意境。吴门画派后辈大部分在笔墨技法、构图布势上延续前人画风,追求设色淡雅,笔法略带松散。《野屋寒水图》扇页整幅作品除了中部一条云带外,画面几乎都被山石、树木、溪流和竹篱填满。这种构图重骨力,位置紧而笔墨松,但因工细而生韵致,所以也并不让人感觉刻板与枯硬。吴门画派扇画的表现方法多半以较为简约的安排与布局来体现空间感。画扇时,画家既展现出巧妙的构图章法,又努力经营虚实,对气势和笔致也有精密的安排,使咫尺画面之间彰显出万千气象。

明代山水画家一向重视对整幅画面的宏观把握,而非拘泥于细枝末节的表现。对于物象的组织构造,他们则创造了独特的程式化表现手法,灵活地运用高度提炼的结构程式进行表现。画家们继承了传统文人的隐逸文化,寄情于山水、林泉之间,用他们的笔触在小小的扇面上寄情传意,留下了许多隐逸山林的美好画面。他们游历风景名胜,徜徉于山水之间,与林泉为伴,在扇面上挥毫弄墨,挥洒万水千山之境,笔下或烟江草树、或幽谷溪泉,或水阔天高、或深邃蓊郁。这些可望、可游、可居的自然景致都是他们理想中的风景,是他们修身养性、寄托理想与信仰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