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琳娜 2019-03-02 17:03:20

竹子挺拔秀丽、四季常青,更有宁折不弯、外直中空、虚怀若谷、顶天立地的品质。历代文人敬竹、咏竹、画竹、写竹,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佳作。世人常用竹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因此花鸟画家多喜欢画竹,可以说是代代高手频出。我从一开始学习中国画就画竹,对竹有着别样的情感。多年来,我通过对古今大家精品竹画的临摹及研究,对怎样画竹有了一些个人体会,现将浅薄之见总结一下,与广大画友分享。

一、艺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画家要懂得如何去自然中提炼出自己想要的内容。对于画竹的理论,最为精辟的见解莫过于苏东坡提倡的“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了。郑板桥画竹也是从“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再倾注主观感受,借助笔墨挥洒成为“画中之竹”。所以,他们笔下的竹子自然比生活中的竹子更美、更具有艺术魅力。他们做到了“如在笔底,如在目前”,随手画去也能得其劲骨,自成局面。

二、强调书法用笔,讲究“骨法用笔”。郑板桥认为,画竹要“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由此可见,墨竹离不开书法性。以线条为基础的中国书画历来都讲究“骨法用笔”。“骨法用笔”是衡量书画作品优劣的重要条件之一 。关于“骨法用笔”,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载:“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自古画人,罕能兼之。’”又云:“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骨法用笔”具体落实到画竹上,干、叶要有骨力。只有“骨法”才能表现出竹子内在挺拔坚韧的特性。

三、用笔用墨要避免软弱粗野的弊病。画竹子的用笔要讲究笔气、笔力、笔韵,笔性要灵变、洒脱、挺拔、遒劲、沉着、生涩,既有法度又有变化,还要有生命力。中国画的用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线条,也不是简单的浓淡、干湿、顿挫,而是具有文化情感的书法用笔法度在中国画中的体现,是有“笔性”可言的。“笔性”是中国画笔墨表现中所呈现出的内在情感。没有“笔性”,不分墨色,一定不会产生让人心旷神怡的画面。

四、在继承中创新。古今画竹代表性的大家有文与可、顾安、石涛、郑板桥、吴昌硕等,画论有元李息斋的《墨竹谱》等。我们画竹要学郑板桥的学画方法,既学古又不泥古,“学一半,撇一半”,批判地吸收营养为我所用。只有在不断的临摹中掌握多种绘画风格及技法,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然体悟,才有可能突破创新,创作出有个性和时代精神的竹画作品。

五、要在正确的思路和观察方法以及作画意识下勤学苦练,用心感悟,举一反三。在画竹叶方面前人总结了许多方法,最基本的有“个”字、“介”字、“分”字等。风竹、青竹、雨竹的组合在绘画中要灵活,可以相叠相破,每组都要有角度上的差异,不能完全重叠,黑作一团。同时还要注意叶片之间小的留白,以及聚散、疏密关系。画竹根及主干时用楷书笔法,稳健而力透纸背;画小枝杈时则用草书笔法,行笔流畅,一气呵成。

总之,想画出有生命力的竹子,必须勤学苦练,提高审美能力和表现力。

1 (1).jpg

清雅 孙洪平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