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书画报 作者:胡湛 2019-03-12 18:03:33

中国文字的诞生本就是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淮南子·本经训》云:“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人类创造文字是走向文明、破除神鬼巫术的重要进步,所以鬼神不得不惊,难免会“夜哭”。而中国文字在创造时就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意识。《尚书·序》云:“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经·系辞》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早期的一些八卦符号和文字创造是一致的,如“水”“火”“气”等。八卦和文字的创造是观天地、观鸟兽,取自身和身外万物,具有对大到天地宇宙、小到自身和鸟兽事物现象的高度概括,其结果是可以通神明和万物规律及情理的。这实际就是中国文字以一个个独立的单元结构表述、传达语言并蕴含道与情表现的独特属性。当汉字发展出现超越实用意义的观赏性草书时,人们一时有些慌乱而应接不暇,一方面是如崔瑗等对丰富的书法美用比喻性描述笨拙地描述其美,另一方面则如赵壹等惊慌失措般以儒家道统的立场维护文字的实用功能。成公绥《隶书体》较早为书法确立明确道统的功能的书论,认为书法可以“存载道德,纪纲万事”。这种观念在维护道统使用的同时,却又为中国文人耽于书法找到了最好的借口。而书法的审美概念,则在人们的书写实践和欣赏描述中逐渐诞生并且丰富起来。

中国书法审美基本概念的形成基本集中在汉晋南北朝的书法文献中。

最基本的审美概念应该是技法性的。在汉赵壹的《非草书》中只是“好”“丑”“工”“拙”的描述,如其称“书之好丑,在心与手”“然其为字,无益于工拙”。在晋卫恒《四体书势》中,对书家书艺的描述则是“善”“精”“巧”之概念,如其云:“齐相杜度,号称善作。后有崔瑗、崔寔,亦皆称工。”而在四体华丽的辞藻“势”的描述中也蕴含着一些审美概念。如其《字势》云:“或守正循检,矩折规旋;或方圆靡则,因事制权。其曲如弓,其直如弦。”其《篆势》则有“妙巧入神”“纾体放尾,长翅短身”“扬波振撇”“或轻笔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等。其《隶势》云:“修短相副,异体同势,奋笔轻举,离而不绝。纤波浓点,错落其间。”如此矩、规、折、旋、方、圆、曲、直、纾、放、长、短、轻、微、浓、绝、连、纤、错落等,都是和具体书写紧密相连的审美范畴。

而在传卫铄所作《笔阵图》中缘于人们最为直接的“近取诸身”之感受,则出现了“骨”“力”“肉”“筋”生命要素概念的品鉴。如其开篇即称:“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据传周穆王尝于赞皇坛山打胜仗后用宝剑在魔崖上刻“吉日癸巳”,遒劲有力。李斯观之而叹自己笔弱。卫铄又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同时此文也出现了形而上的“道”“源”“理”“意”“情”“古”“妙”等概念。如其称:“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意前笔后者胜”“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南朝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对书家书艺的描述在继承之前“能”“善”“精”“熟”简单概念的使用之外,又增加了“绝”“圣”“肥”“瘦”“沉著痛快”“骨势”“媚趣”等概念。如其称:“弘农张芝,高尚不仕,善草书,精劲绝伦。……人谓为‘草圣’。芝弟昶,汉黄门侍郎,亦能草”“颍川钟繇,魏太尉;同郡胡昭,公车征。二子俱学于德升,而胡书肥,钟书瘦”“河东卫觊字伯儒,魏尚书仆射,善草及古文,略尽其妙。草体微瘦,而笔迹精熟”。其称王羲之书“博精群法,特善草隶”,称王献之书“善隶、藁,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虞龢《论书表》中多记书家事,其中也提出了“古质而今妍”之概念。

王僧虔的《论书》有续写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的特征,每一段记一位书家,并在每一位书家名字后均有书法品评语,具有了更多的书品之特征。其如此体例自然衍生出诸多书法品评术语。如启首即云:“宋文帝书,自谓不减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不及欣。’”提出了“天然”与“功夫”的概念。其论列诸书家多以右军为标准衡量其优劣,堪称是早期典型的比较批评法。其品评张芝、索靖、韦诞、钟会、“二卫”书:“无以辨其优劣,惟见笔力惊绝耳。”其论多以能、妙相品评,如“庾亮书,亦能入录”“谢安亦入能流”“谢静、谢敷并善写经,亦入能品”,其评卫觊书“略尽其妙”,评钟繇书“谓之尽妙”,评王羲之书:“妙尽深绝”“以为绝伦”,评张芝书:“仲将谓之笔圣。”显然为张怀瓘“神、妙、能”三品论奠定了概念基础。王僧虔对陆机的品评也堪玩味:“陆机书,吴士书也,无以校其多少。”为中国书法史首次专门关注士人即文人书法。王僧虔的《笔意赞》则提出了绝妙的神采、形质论:“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其如此高度概括的品评概念可以说是对中国古典美学的伟大贡献。

从以上对汉晋南北朝古典书论的粗略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伴随着中国书法艺术的不断丰富演变,中国书法艺术审美意识也不断自觉深化明晰,书法品评概念也不断创造、扩充、丰富、完善。这些古典审美概念包括技法、拟人、拟物、生命意象、自然意象以及涉及儒、道的骨、肉、力、势、功夫、天然、能、妙、神、圣的不同视角、境界、层次,构成了中国书法审美的独特体系。这些审美概念、观念反作用于书法,使其在实用性作用推动演变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书家在艺术性方面的追求、交流、竞胜与发展,使中国书法成为审美与实践两大系统的交互并进,最终形成蕴含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涵博大精深的民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