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世界名人书画网 作者:丹青居士 2019-08-01 11:08:00

马培童,焦墨画

马培童创作中


历史的看,中国焦墨艺术自魏晋以来到目前为止,有焦墨三人,堪称最为杰出。


第一是明末清初画家程邃。程邃纯用渴笔焦墨作画,是画史记录的“焦墨山水第一人”,也可以说是焦墨画第一人。程邃初学董其昌,继追王蒙、巨然,画作古拙荒寒,郁勃苍茫,生拙古穆。程邃笔线曲直有度,粗细有致,简练爽朗,几乎不带皴擦。后人总结其用笔苍劲有力,老辣而凝练,如挽强弓,如举九鼎。其纯焦墨作画的心诀来源于遗民情怀。


第二人是新中国焦墨大家张仃。张仃,是新中国焦墨山水画的领跑者,是一个完全以焦墨形式为绘画手段的画家。张仃靠线条传神写意,完成丰富而微妙的物像表现。张仃对中国焦墨艺术的最大贡献,就是在中国画被人说成“是废纸”,应该“寿终正寝”时,站了起来,坚守和弘扬这一极富民族特征的伟大的焦墨艺术。张仃的这种坚守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当今中国出现的一些焦墨燃点和蓬勃发展的焦墨艺术态势,与张仃披荆斩棘般的坚守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张仃为中华民族焦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我看来中国焦墨艺术的第三人就是香港美术家协会主席、香港画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培童。马培童不仅继承了程邃、张仃的焦墨传统,而且在此基础上,总结整理了一系列焦墨艺术理论,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焦墨的笔法、线法、皴法、心法。论述了中国焦墨画的前世今生以及令人反思的一些焦墨现象,丰富和发展了当代焦墨艺术实践与焦墨艺术理论。在具体实践中,他不唯古,不唯书,大胆创新,刻石皴法获国家专利。其刻石皴和运用刻石皴创作出的“观音系列”“龙系列”“石窟系列”“汉画岩画系列”等经典作品。给中国焦墨艺术注入新的内容。也给中国画坛注入一股醒世春风。


马培童,焦墨画

右一马培童


马培童有很高的修养,他为人厚道、情操高尚。我在与马培童的交流中,感触先生虽然是著名画家,很有名气,但他厚道待人,温和处事,谦和有志,平易近人。


马培童的写生往往是大背景,大情怀,大视野。他能将一个大时代的特征与家国情怀融进写生,比如江西古村留守儿童与千年古镇写生,即折射画家广阔、深远的视野。也饱含画家对时代民生的深情。


中国焦墨画技法的特点,是不用水的参与,以线为主,纯用焦墨(用同一色层)表现无限丰富的视觉感受。


从马培童的石窟佛像、古村风情、胡杨图、山水作品中,可以清楚的看出,他在长期的精心写生中捕获了同一色层中独特的笔意,又在同一色层的笔意中捕捉到了用笔用锋的玄机。这一点恐怕不身临其境的人是无法洞悉知晓的。发生在同一色层中灵动的笔意和同一色层中用笔用锋的“玄机”,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比如马培童对用笔速度的良好控制,让线条的节奏和疏密互相转换。比如他中锋用笔,万毫齐力,瞬间的提按,悠然的慢和暴风雨般的快,让焦墨层次产生无穷变化。力量和体感在笔锋提按、疾徐、顿挫、粗细、强弱中如期而至。中锋线条重、实、圆。侧峰皴擦,散锋逆行,墨与宣纸充分接触到什么程度,浓、淡、干、湿方浑然天成。这些精微之处,局外人是无法体会到的。


马培童笔刻佛像

马培童笔刻佛像


马培童的焦墨画以刻石皴佛像和焦墨焦彩山水为代表。山水以书写为主,佛像似皴法居多。用笔顿如山安,轻若蝉翼,用线密重于疏,线条健朗流畅。皴法风雨沧桑,饱含岁月深情。刻石皴佛像斑驳高古,梵音清净,历久弥坚。古村风情和胡杨作品,即似有宋人的严谨工细,更有自己独立的皴法、笔线和情怀。


马培童师古而不泥古,写生多于临摹,力主创作,勤奋为先。行万里路是马培童焦墨艺术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


马培童《母亲是佛》

马培童《母亲是佛》

仅以马培童的“刻石皴”而论,行万里路与刻石皴有因果关联。马培童不仅数次到国内石窟圣地采风写生,而且跨国去柬埔寨吴哥窟采风写生。这些频繁的写生采风为刻石皴的诞生立下不朽功勋,也为中国画再添一新技法立下汗马功劳。明代董其昌说:“盖大家神品,必于皴法有奇”。马培童的皴法传奇,即凸显大家作品气度,同时其创立的刻石皴法也是民族的骄傲。


马培童 吴哥窟写生

吴哥窟写生

品读和欣赏马培童画作,即可以感触领悟其继承传统的一面,也可以慨叹其深邃高远的画作玄机。就石窟佛造像而言,最精髓的刻石皴法,本根上来源于他内心世界中的佛意。在他一幅幅佛造像艺术中,让我们感受到了马培童是用虔诚之心,写石窟佛像,写慈航普渡。他将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精神皴刻成一幅幅精美、丰富、细腻、传神、经典的超越病老生死的艺术杰作。“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一念不生,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他一幅幅的佛造像,法相沧桑,斑驳高古,梵音清净,历久弥坚。其中深藏着马培童心中对佛经教义的皈依,也饱含着画家对焦墨佛像艺术的满纸深情。


马培童创作《秋山览胜长卷》

马培童创作《秋山览胜长卷》


《秋山览胜长卷》布局顶天立地,点线密集,无一懈笔。画面沉雄、苍郁、厚重。溪水、细瀑、草庐、木桥、田舍灵动逸妙。马培童是在一个色阶上跳舞。是用最简单最单一的色层,力图表现最完美,最繁复,最灿烂的秋色。《秋山览胜长卷》稠密处类王蒙。细密类沈周。禅机类髡残。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处甚多。仔细观察,马培童于茂密森林、山峦绝壁,缓坡田陌之间穿插溪水、细瀑、小桥、草庐、农舍、石阶,将丰腴、厚重、沉雄、苍郁的秋山豁然贯通,初觉密不透风,忽地凉爽怡人。这等桃源一般的“意造”,正是“画凡至此,皆入妙品”的标志。读《秋山览胜长卷》,我们可以看出马培童效尧、孔、广成、许由等历代先贤,乐山乐水。他法道而行,繁皴密点,运老庄“丘壑”。


马培童刻石皴作品

马培童刻石皴作品


因为我有他的微信,所以可以随时阅读他的焦墨日志。最近他晒了两篇日志,让我感触良多。一篇是关于“熬”的日志,另一篇也是关于“熬”的日志。前一篇是一位伟人说的一段至理名篇。他说“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得不到结果的日子,我们把它叫做扎根。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而是平日里含泪忍耐和咬牙坚持换来的必然结果。好日子都是从苦日子里熬出来的,如果你看不到好日子,说明熬的还不够,坚持住了成功就在前面等你!阳光总在风雨后。花若盛开,彩蝶自来,君若精彩,天自安排。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前行”。另一篇是马培童自己的焦墨感悟“熬”。马培童的“熬”并非象伟人一样泛指大千世界,但他显然受到了这位伟人至理名言的影响。他回味几十年焦墨之“熬”的酸甜苦辣。在日志上说:“在我这几十年的焦墨之路上,熬,是我对焦墨艺术的修行。熬是能量积蓄。熬是对艺术最好的磨石。熬是生命赐予的最好礼物。熬是上天赐予你与自己灵魂对话的机会”。


马培童刻石皴作品

马培童刻石皴作品


马培童的“熬”究竟是什么呢。从思想而言,首先是熬砥砺前行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的决心。每位有信仰发下宏愿的人都会有“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得不到结果的日子”。而这个日子有时很漫长,占用了生命大部分时间,甚至对有些人来说占用了一生的时间,直至走到人生终点的一刹那,才突然得到“结果”。其实从“熬”的实践来看,一些人经过“熬””,含泪忍耐,咬牙坚持获得了成功。一些人经过“熬”,含泪忍耐,咬牙坚持获得了部分成功。一些人经过“熬”,含泪忍耐,却没能咬牙坚持,获得了点滴经验。一些人经过“熬”,没有“熬住”,掉了队。马培童属于前者,在几十年的焦墨之路上,他历尽坎坷,就像当年他的恩师张仃顶着“废纸论”“寿终正寝论”的嚣张泛滥,依然坚守中华民族优秀的国画传统一样。马培童在《除了坚强,我无可选择》的日志上说:“在前进的路上:我要昂起头,挺起胸”。马培童是否有过放弃他醉心的焦墨艺术的念头呢,我想他曾经有过多次的一瞬间的放弃,那可能是他最黯然神伤的时候。然而“向前看是梦想和目标;向后看是检验和修正”。“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前行”,马培童还是坚强的“熬”过来了。阳光总在风雨后,今天马培童获得了成功。


马培童疏体山水画

马培童疏体山水画


历尽坎坷成大道。马培童闻名天下的皴法——是焦墨刻石皴。熬需要时间,时间又是最难熬的。“闭门谢客、逆来顺受”。“熬”,要耐得住寂寞,还要熬得住别人的指指点点,要有包容之心,酸甜苦辣咸,都要包容。逆来顺受,熬出韧性,熬出坚韧不拔。熬也包括写生归来之后的“坐关”“参禅”“悟道”,很枯燥、很寂寞,但这是在“充电、是在进取”。想一想他的足迹遍及吴哥窟、莫高窟、云岗石窟、麦积山石窟,岂止是行万里路的艰辛。就是凝视不动的观察、思考、动笔又需要怎样的“熬”。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从内心深处去“熬”,参悟、领悟。有多少汗水倾洒在吴哥窟、莫高窟、云岗窟、麦基窟。有多少的足迹印刻在菩萨道场。法相沧桑,斑驳高古,梵音清净,历久弥坚吗。闻名天下的刻石皴法是“熬”出来的。




马培童柬埔寨写生作品《吴哥古迹一角》

    马培童柬埔寨写生作品《吴哥古迹一角》


每月一练,每月一写生。我虽然与马培童先生没有见过面,但从他的微信圈里和他的日志里,感受他写生的频次和强度异于常人。仅2018年和2019年4月底前,马培童先生领导和参加长途跋涉写生近二十余次。路途之遥,山林之密,沙漠之远,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2018年4月他连续走进龙门石窟,云岗石窟,乔家大院,山西晋祠公园写生。8月到马来西亚马来民族与历史博物馆圣保罗教堂旧址采风。9月成行井冈山红色之旅。10月到内蒙古胡杨景区写生。此外还分别到天梯山,武夷山,江西宜黄古村,景德镇,安庆市,保定等地采风、写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熬”就是行万里路。马培童的经典作品大多来自这“行万里路”。宋李成搜尽“奇峰”成《山水诀》,清石涛搜尽奇峰成“一画论”,马培童的写生频次和强度不下于李成、石涛。其刻石皴法以及百篇焦墨心法,自成系统,独立成篇。其系列焦墨作品受到当今国内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每日一画,强化写生。还是体现一个“熬”字。


马培童接受记者采访

马培童接受记者采访


2017年他参加广州万众拍卖公司,(春拍和秋拍)两场拍卖会,六尺作品《大地富豪》成交价3.6万RMB、四尺作品《高秋》2,2万。2019年5月份,他参加国内大型拍卖会,四尺刻石皴佛像最高价23万。市场和社会对马培童的认可度在两年之内翻了10倍。


”焦墨人生、就是一场修行,黑色的坚守者,只有参透自己的愚与痴,才会明白生命的真谛,当你找回了自己,你才会遇见圆满的真善美,行萭里路,走世界,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柬埔寨吴哥石窟写生、拍照、采风、画画,找到了自己的表现方法、刻石皴、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和风挌,画自己的期待作品,画自己的寄托,画自己的心愿。画那些自己喜欢,而又画出来的精神世界。并且把这精神融入自己的灵魂、融入时空之中,成为自己生命中的组成部分。在自然中包裹自己,被感染,感知并融入了黑白之间。带着希望回到熟悉的生活空间,迫不及待地整理那些记忆中的场景,在工作室中,延续着与自然的关系,安静地思考,不停地回忆、想象、推翻、重建。在焦墨黑白,阴阳之间调合,在这一过程中,我继续穿行在人与自然这个古老命题中,耕耘多,收获丰,果实孕育劳动中;不停步,梦想近,追逐成功需勤奋。用双手创造奇迹,不要重复前人,也不要重复自己,花若盛开,彩蝶自来,君若精彩,天自安排。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前行  。“   马培童的柬埔寨吴哥石窟作品四顾扵山西太原。


当我用马培童先生日志中这段话结束本篇文章的时候,我还在想马培童一个“熬”字力逾千钧,独具魅力。


丹青居士:独立学者,吉林省中国画学会理论部主任,香港画院中国画部主任,企迪网特约编辑,世界名人书画网特约编辑,一点资讯平台邀约作家。


20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