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企迪网 作者:丹青居士 2019-08-21 09:08:32

马培童,观音佛造像


距今2021年,公元前2年,大月支国国王的使者伊存来到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弟子。自此佛教传入中国,中国也陆续诞生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麦基山石窟等佛造像圣地。观音佛造像同时在中土诞生。如今我们从马培童刻石皴观音佛造像精妙的皴法中,即感怀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博爱精神,又深度体会历史洪流积淀下来的东方艺术的厚重与智慧。


马培童,观音佛造像


马培童的刻石皴观音佛造像,让我有机缘梦回魏晋南北朝时代。在社会的极度混乱中,一股清流悄然而至。中国画开始大放异彩。陆探微就是彼时领军人物。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如此生动描述:“陆公参灵酌妙,动与神会,笔迹劲利,如刀锥焉。秀骨清像,似觉生动”。


马培童,观音佛造像


历史跨越1500多年后,马培童,焦墨刻石皴的发明者,创造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其大慈大悲的观音系列,与1500多年前中国画史上另外一位杰出的大画家陆探微联系到一起。当年陆探微的寺院壁画的“动与神会,笔迹劲力,如锥刀焉”。今天的马培童以焦墨刻石皴,直取洞窟佛造像。枯笔皴意,以立形质,以传神情,以抒气韵。马培童依据洞窟佛造像神态形体,以笔直取。刻石皴观音佛造像,笔笔有据,笔笔无废,笔笔准确精到。


马培童,观音佛造像


显然,马培童的刻石皴观音像系列,与魏晋南北朝观音佛造像存在着继承、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但又有不同。魏晋南北朝时的观音佛造像繁复华丽,雍容华贵,神情温和端庄,姿态优美。但那是庙宇观音画像和石窟雕刻观音像。马培童的观音系列像,繁皴密点,笔意沧桑,纹理流畅,雍容但不奢华,面部表情慈祥,双目智慧圆通,洞测三千法界。他以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钢,在宣纸上,化笔为刀锥,“雕刻”出大慈大悲的观音佛造像,宝相端庄,神形兼备。


马培童,观音佛造像


我分析马培童和陆探微的观音佛造像,二者所用的工具都是毛笔,但绘画使用的载体并不一样。一个是宽厚坚硬的寺院墙壁,一个是薄如绢帛,一用力就划破的宣纸。虽然都是含豪运思,以天下至柔表现观音佛造像气韵,马培童则是以天下至柔的毛笔,在柔且轻又薄的宣纸上运用内劲发力,如锥刀,如金刚杵,以其天下驰名的焦墨刻石皴,画出的观音佛造像,宝相庄严,闪烁光华。


马培童,观音佛造像


马培童把柬埔寨吴哥窟的佛造像融合到人物头像上来,围绕佛家思想、人、魂、神进行创作与融合。工笔,小写意,大写意的笔法普遍运用,融合在一幅画面里。马培童的刻石皴观音佛造像,即是对古老佛造像技法的创新,也是极具审美意义和进步意义的继承和传承。从此,中国画史上多出来一个“皴法”,“焦墨刻石皴法”,一个新的佛造像方法,一个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的语言符号。


马培童,观音佛造像


马培观音佛像作品,“兼具了审美与开示的功能”。即从文化传承上,弘扬悠久的佛教文化,又向当今社会传达真、善、美的佛理精神。 他让中国焦墨画与佛学高度完美的结合。礼观其观音系列作品,可谓赏心、静心、得喜欢心。


马培童,观音佛造像


马培童观音佛造像,气势恢宏,慈航普度,大慈大悲,宝相庄严神圣。马培童将传统观音佛造像与西方造型相结合,将汉画像石刻的刀笔转换为笔法,并将这种笔法逸趣融入观音系列,放射出灿烂的艺术光华。


马培童,观音佛造像


目前马培童的观音系列作品在新加坡 ,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广为收藏。我查阅了有关史料,100多年来,在东南亚藏者中,广为收藏中国画作品的人不是很多。而马培童的观音系列作品是收藏者关注和喜欢收藏的作品之一。笔者为中国有这样的画家而自豪。 


马培童,观音佛造像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礼敬观音,就是看透和放下,就是智慧面对人生。马培童的观音佛像系列,让人清心寡欲,六根清净。让人顿生慈悲心。


马培童刻石皴观音系列作品创新之路,是中国画坛的奇迹之一。


丹青居士:自由撰稿人,独立学者

2019.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