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世界名人书画网 作者:郭赋 2020-08-13 10:08:01

伦勃朗是17世纪荷兰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的一生既享誉盛名又历经蹉跎与坎坷。丰富的人生经历给予了他创作的灵感,塑造了他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促使他创作了数量繁多的画作。在经历了生活的跌宕起伏和人生苦旅之后,他转变了自身,开始重新思考人生、信仰与画作,晚期的巅峰之作《浪子回头》是其最有代表性的一幅作品,呈现出生命年轮的样貌和不同于以往的意境,画面的人物形象、色彩、光源、构图都有了新的诠释。

伦勃朗

《浪子回头》是伦勃朗晚期的一幅代表作,现藏于俄国圣彼得堡埃尔米塔什博物馆,该作品绘制于1668—1669年,262厘米×205.1厘米,该画作描述的故事取自圣经,耶稣曾给人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向父亲要求财产,拿到钱后,他肆意挥霍,很快倾家荡产,不得不给人放猪维生。饥饿的时候,他甚至想吃猪的食物,却没有人给他。他终于悔悟,回到父亲身边,请求父亲的原谅,并表示改过自新,要做父亲的雇工。慈爱的父亲宽恕了儿子,他对人说:“我的儿子,是死而复生,失而复得的。”耶稣以此赞扬父爱的伟大和“浪子回头”的道理。

《浪子回头》——伦勃朗

在伦勃朗的画笔下,小儿子穿着棕黄色的内袍,双膝跪地,依偎在穿着红袍的父亲的怀中,破烂的鞋子从脚上掉落在地上,一身沧桑,衣不蔽体。画面中父亲已经年迈,看上去虚弱却非常慈祥,他的双眼因思念小儿子而失明,双手因痛心而痉挛,正颤抖地摩挲着小儿子的后背,似乎在呼唤着小儿子的乳名。而小儿子却低着头不敢仰面直视父亲,说着自己要痛下决心悔改的话语,让人感到激动又温暖。

但是,画中小儿子的哥哥——大儿子,却处在画面的阴暗之中,与父亲激动拥住小儿子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大儿子的冷漠和排斥,袖手旁观。在父亲迎接小儿子的喜乐里,隐藏着之前的巨大悲伤。寻见小儿子的前提是失去,回头的另一面是从前的离开,只有深深体会浪子离家的含义才能体会什么是回头。这幅画中的小儿子似乎是伦勃朗自己年轻时的写照,把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任意放荡,浪费资财。

整幅画面笼罩在暖红色的光线照耀之下,如同熠熠生辉夺人眼目的红宝石一般,在镜面中闪闪烁烁展示众人。画中的色调对比强烈,在浪子刻画的部分,所穿的黄色内袍和浪子跪地的石砖使用的是亮调子,而父亲背后的仆人和大儿子却处在漆黑的暗调子之中,从暗到亮涂抹的色层很通透,用色也很少,几乎只用“红与黑”,却可以让生动的色彩对比鲜明。

模糊的黑色阴影,使人物在其中棕红色的空间中显出轮廓,父亲与浪子这组人像用色微妙,如同素描一般,父亲那红色的披肩,在画面中显得格外纯净。伦勃朗将光源集中在画面的视觉焦点上,而把其他细节都虚化在微弱黑暗的光影之中。与父子组合旁的次要人物连接在一起,画笔油彩和整体精神都交相呼应,并且无一笔法重复。次要人物组冷漠、毫无表情,让人想起伦勃朗后半生的蹉跎与境遇。一道长长的暖色调光和浓郁厚重的台阶在画的底边,使画面沿着方形底座有了纵深的空间感。

在伦勃朗的艺术创作中,人是伦勃朗洞察和刻画的中心。对人内在气质的深刻理解,使得他的作品别具一格。他作品的形象虽并不完美,却能体现心中微妙的精神情感,充斥着灵魂的美与崇高,颇耐人寻味。画家只有对人生有丰富经历和感悟加上非一般的洞察力才能画出这样的作品。

伦勃朗的基督信仰,不仅是他丰富题材的来源,也是他精神世界的支柱,并且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浪子回头》呈现出他强大的内心世界和灵魂信仰,支撑他在一无所有、受尽苦难的后半生直至晚年,依然创作出17世纪乃至人类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