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世界名人书画网 作者:王翠 2020-10-09 02:10:00

以笔传情,以墨达意,中国画是世界画坛艺术之林中一座自成体系的艺术高峰,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与思考,是民族精神的艺术结晶。

身怀书画之长的文人墨客如何秀出自己的笔底恩爱

上图是书画名家用笔描绘出七夕节时候的休闲娱乐场景,图中仕女们赏月、做女红、丢巧针。画家通过对象强调主观意向和借物抒情,淡化甚至摒弃对自然对象的“再现”,而着力于对自然再创造的“整合表现”,表现形式富于装饰趣味,程式结构偏于平面构成,骨法用笔的点、线造型有着独特抽象韵致,以笔墨语言为中心,与中国书法同源又同道的艺术理念,同时充分展示作者心灵世界最真切的个性宣泄,浓缩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哲理思考的内涵,从而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中国画独特的外在形式――“笔墨”呈现和完成的。没有笔墨,就无由谈论中国画。中国画的魅力也在于笔墨之美,舍弃了这一点,就等于舍弃了中国画的命脉和灵魂。 

身怀书画之长的文人墨客如何秀出自己的笔底恩爱

身怀书画之长 书画名家如何显露笔底

  笔底“笔精墨妙”,在中国古代很早就使用毛笔和墨写字和作画了,而且在画中运用毛笔与手腕的运动变化来表现作者的心理情感和变化,这种现象在宋代大量的文人画出现后,就更加明显了。宋代及以后朝代的文人画家大多摒弃了设色华丽的工笔画,转而用单纯的水墨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和对当今社会的不满与愤慨。 

   笔底是中国画的艺术生命的一种特质所在,它不是唯一的,但是是重要的,是中国画的第一要素。比如齐白石的画就依赖笔墨,以笔墨打动人,别具一种朴素的气质,也很能体现中国人的文化倾向与精神向往。这二者无优劣之分,有的只是艺术语言的区别,是风格和气派的人文内涵不同。
   “笔底”的表现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画面上的笔画形式上的表现,另一种是笔下的墨在精神的表现。这两者在中国画中起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缺一不可。
   关于用笔,谢赫在他的著作《六法》中第二点就讲“骨法用笔”。一幅画有了“立意”,通过什么形式来表现并完成呢?作为中国画,其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段形象除了借助于色彩外,更主要的是借助于运笔着墨。 

身怀书画之长的文人墨客如何秀出自己的笔底恩爱

  清 任颐 乞巧图 故宫博物院藏


   所谓“骨法”,就是通过具体的线条去表现形象。“线”是表现客观物象、提炼取舍的艺术手段,有人称为“物象之本”。中国画塑造形体时特别注重“线”的运用。无论是工笔重彩还是水墨写意,或是人物画和山水、花鸟画,都很讲究“线”,并和书法相通。用笔的提按、重轻、粗细、浓淡等勾线技巧,使每一线条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某种感情倾向,这就是中国画的特有技巧。古代画家的用笔,依赖于书法艺术的深入理解和深厚功力,对线的组合已达到以笔为主骨的境界,在有限的创作空间范围内,展示无限的艺术空间。过用笔的纯熟,产生笔力、笔意、笔趣、虚实变换,使浓淡轻重达到拙巧适应。
   关于用墨之法,则所谓渲染皴点四者而已。惟点多用浓墨,渲染多用淡墨,点皴有以水和墨者。有人说:着笔重在勾出轮廓,要求“线”的优美;着墨重在渲染,表现画面的神采。笔以达气,墨以生韵。墨的运用在于使画面别具气韵、表现生动,这是很重要的。 

身怀书画之长的文人墨客如何秀出自己的笔底恩爱

 

  古人所谓“墨分五色”,这是形容墨在表现物象时能画出多种层次不同的色彩感,墨通过笔和水的调配,经过画家的妙用,以干、湿、浓、淡来表现题材的丰富物象。所谓笔精墨妙,妙在出于自然,不是刻意做作而成。画家利用笔的快、慢、折、摇、曳,使水墨从笔里自然流出,在宣纸上自然变化,出现各种复杂的墨色,即产生意想不到的干、湿、浓、淡,其目的不是简单表现物象本身的明暗凹凸变化,而是要将作画者的内在深沉感情渗透于笔端、墨趣之中。如唐代王维的山水画作品被看做“踪似吴生”,也在用墨一方面,有新意。他以水墨“渲淡”的方法,使山与山之间,有着前后层次分明、林壑重深的效果。
   现代绘画的多样性转变,是艺术家思维方法及社会审美意识变化的共同体现,无论是直觉地认识世界,还是从多元及宏观的角度来观察世界,艺术最终的表现不是追求客观再现,而是为了主观心灵的精神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