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琳娜 2019-01-02 10:01:40

崇尚自然,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传统。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无不闪烁着道法自然的光辉。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可贵的,但这种能动性一定要装进尊重自然规律的笼子里。自然万象是大美,人类生存在大美世界中,可以运用智慧实现“人工美”,但不可以由此便认为人类可以为所欲为。书法也是这样,当人们勇敢地探索,千方百计想突破传统的桎梏,实现历史性标新立异式建树,于左冲右突间上下求索,在书法的边际上寻寻觅觅,碰碰撞撞,弄得满头是包时,蓦然回首,书法还是书法,不是画也不仅仅是意象,更不以个人意志和好恶为转移。书法自篆、隶、草、行、楷五体确立后,一千多年没有新书体出现,难道千年间没有大智慧者在世乎?非也。这是因为,书法的形成、发展与创新,有着自己内在的规律性。

赵孟頫 小楷《道德经》

赵孟頫 小楷《道德经》

事物都有其属性内涵,也即规定性。否则,此事物便混淆于他事物,事物间的区别便会消失,认识必然陷于混乱。书法就是书法,这是铁定的道理,在书法属性范畴内进行探索,才是有价值和有效率的创造。“行到水穷处”与“坐看云起时”,是人类在极大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产生犹豫彷徨时的幡然醒悟,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层次认知。许多已颇有成就的书法家后来“走火入魔”,走向书法的边际之外,走向没有界限的混沌之处,路在远方却不知路在何方,无奈消失在无边的大漠戈壁烟水苍茫中,成为超越客观存在的牺牲品,这有无数例证。

赵孟頫 小楷《道德经》

赵孟頫 小楷《道德经》

事物总是处于螺旋式上升状态。老子讲:“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万千物象,熙熙攘攘,让人眼花缭乱,可最终还要归于本真,恰如春夏花木勃发,秋里还是要叶落归根。我们行至千里,还要回到家里。复命为常,知常为智慧;有智慧,行为才合常,如是而已。合常,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是适度和恰当,晒太阳不至于灼伤,吃饱不至于撑着,游水不至于溺水,乘凉不至于受寒,锻炼不至于伤筋动骨,说话到位不至于伤人,书法宽博和谐不至于走入极端。中庸是中国大智慧,是我国先哲圣人的重要思想。中庸,有中间的意思,又绝不等于中间,是变化中的适当,是事物变化运动过程中所能保持的适度区间。适当是随变化而变的,天下唯一不变的便是变化,刻舟求剑因不能随常而动是教条主义。书法之常,便是自然书写。即使篆入隶,隶而草、而行、而楷这样的突变,也是自然发展的产物,是多少代人探索积累的结果。要是谁试图新创便一定就能新创,迄今恐怕会有千千万万种书体出现了。

赵孟頫 小楷《道德经》

赵孟頫 小楷《道德经》

当然,今后书法肯定还是要前进要发展要创新,这种变化不在书体上,也会在风格上、面貌上。但出现历史性突破式阶段式创新,却一定是某个时代的人们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继承与创新是人类永远的命题。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发展。人类大部分探索无奈是要归于失败的,只有少数有效的成功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并且后来也能沉淀为传统经典。所以,创新有风险,探索须谨慎。所谓谨慎,就是说创新得有根据,要符合事物基本发展规律。老子喜欢讲回归本性。“上善若水”“夫唯不争,故无尤”,就是说要水到渠成,拔苗助长效果不好。恰如人的成熟也要自然式,有些道理,人不长到一定年龄是难得弄得很明白的。

文徵明 小楷《老子列传》

文徵明 小楷《老子列传》

所以,书法家崇尚自然书写,才是书写的正道。其他书写状态虽也可以并存,但不能成为主流。自然书写有几层意味。首先,是书家书写时处于自然状态,而不是在高度压力或利益诱惑下进行。“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迫于事,不自然,不从容,是我们当前许多书家开始书写时所面临的情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才成就标榜千秋的田园好诗。其二,是书法家要善于从自然万象中汲取营养,观万有之变化,法万象之律动,山呼水鸣,海晏河清;乱石穿空,平波无痕;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云舒电疾,鹤立雁行,皆可开悟,所谓逆水行舟,担夫争道,锥画沙、屋漏痕之类,便是古人所谓师造化的感悟。其三,是养成即兴而书的习惯。虽然实用书写离我们渐行渐远,我们不可能再回到离开了书写便不能用文字表意的时代,但飞机总不能飞到自家客厅,汽车总不能开进厕所厨房,不管路长路短,我们终究离不开走路。所以,当条件允许,我们还是要让日常书写与我们相伴。其实,日常书写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譬如写日记、手札、书信,等等,即兴而书,想写便写,自然轻松,不刻意正襟,作品反倒轻松自如。

八大山人手札

八大山人手札

虽然自然书写的特性是舒性而书,但绝不是所谓的自由或随性书写。自由或随性书写往往使我们背离传统,丧失根基。自然书写是敬畏经典而不逾规,书中有我而不流野,带着临摹的心态去创作,带着创作的心态去临摹,冲破非临即创、非创即临互为脱节的窠臼,达到自然与法度,心与手,也即工夫与性情相统一。自然书写的内容多是自创文本,给友人或亲戚写信言事,总不能只写首唐诗宋词落款了事吧,王羲之“奉橘三百枚”或张旭的《肚痛帖》便是例子。书写内容是自己的,更利于点燃激情。书写不带激情,作品就没有鲜活气息,味道也难得出来;挥发激情不照顾法度,作品就会流于粗俗。两者兼备,方为高手。(原标题为“行到水穷处与坐看云起时——再论自然书写的魅力”)

张旭 《肚痛帖》

张旭 《肚痛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