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书画报 作者:翟明帅 2019-01-25 18:01:23

翟明帅

翟明帅,1982年生。现任教于淮阴师范学院,中国美协会员、首都师范大学访问学者。作品曾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全国第三届工笔山水画展、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等中国美协主办的展览,获得江苏美术奖、文华美术提名奖、首届江苏省青年美术作品展银奖。

翟明帅作品《楠溪消夏图》

凡是去过楠溪江的人大都会对楠溪江的美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它美得质朴,美得灵动,还带有一点天然的野性。这种美常常就蕴藏于一屋一石、一木一水之中。

翟明帅作品《楠溪村舍图》

在创作“楠溪”系列工笔青绿山水画之前,我的作品以写意居多。后来,我选择了以工笔画的形式表现楠溪之美,看上去有点“挨累不讨巧”。别人不解,我却乐此不疲。因为我想要借这批作品沉下心来,磨一磨自己的心性。当然,选择工笔的形式表现楠溪江还有另外一个缘由,这便是不以工笔则不尽表达我对楠溪江的敬意。

翟明帅作品《楠溪云山图》

初次画楠溪江是在一次写生归来之后,画的是一批线描,大的纵约两米,小的四尺三开。此后,我便开始尝试工笔青绿山水画创作,完成了《一瀑千山绿成河》,并在之后进行“楠溪”系列作品的创作。

翟明帅作品《楠溪云烟图》

楠溪江灵动秀美又不失气魄。我的作品《一瀑千山绿成河》由七幅条屏组成,画中景致全为写生所见。画面中央有一条飞瀑落下,破碎成尘,化作白色的雾霭。而这条飞瀑的描绘经历颇有些传奇色彩。在创作这幅作品期间,恰巧遇上连日阴雨,画室的墙角渗进雨水,生成青苔,其状甚美。于是,我便将其形态收入画中,得到了十分契合整体观感的效果。

翟明帅作品《一瀑千山绿成河》

在《楠溪烟高图》中,一条白色的溪流自上而下蜿蜒盘曲,统领着整个画面。左右两侧各有一排老旧的房舍,错落地分布。老屋前方有一座新建的小楼,尚未修建完成,灰色的瓦片、白色的墙面在青山绿水间相映相衬。楼宇高处是一座烟囱,一缕炊烟袅袅升起。近有坡石树木,树后有一废弃的水车。水车后有一危房,房梁已塌滑,上有修缮的杂物,房内柴火堆砌。山滋木,树变柴,柴生烟,烟笼人家,人尽其乐,这便是我心中的楠溪江。

翟明帅作品《楠溪烟高图》

在《楠溪消夏图》(见下图)中,我想展现一个绿得化不开的楠溪。夏日雨后,白云初升,白水飞如练,青苔石上留,连山舍的墙壁都像是刚刚经受雨水的洗礼,亮亮的、湿湿的。近处的水面上升起薄薄的迷雾,远处农家的炊烟柱立而起,掩映着远处的竹林,让人心生惬意。

在《楠溪村舍图》(见下图)中,村口一棵老树高耸,树干半枯,间杂新叶,树下的石阶缓缓向庭院深处延伸。庭院中,老屋的墙上爬满藤蔓,墙角堆有杂木。再向远处望去,屋舍一排排、一座座,层层叠叠。庭院掩映在屋舍之间,院中有杂树,枝叶繁茂,及至远处则与翠竹夹杂相生,在雾霭的映衬下一路向远山蔓延,直至山巅。两山相交处,溪水沿着山势倾泻而下,滋润着大片的竹林。林间雾气与农家的炊烟相合,弥漫在山水之间。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山水画应“可行、可观、可居、可游”。关于这一点,我有着较为深刻的体悟。我常常外出写生,回来时会带回几块石头。因为我发现有的石头的颜色像极了钱选山水画中的绿,有些石头像是仇英画中的某个山头。有时我也会带回几株草和花。几年下来,家里已积攒下百余株花草,种在大大小小各色的花盆里,摆满了庭院。

现在回观“楠溪”系列青绿山水画,画中种种均为寻常所见——楼阁几座、老屋数间、石径歪斜、林木森然、翠竹团簇、浮云连绵。由此,也可归纳出青绿山水画的基本元素:屋、石、木、溪、云、竹等。“石为画之骨,屋为画之魂,水为画之脉,竹为画之神,云为画之气,雾为画之韵”,这是在长期写生过程中我对山水灵韵的切身感悟,也是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果。除了画画,我也喜欢读书。画画是生活方式,读书是休闲习惯。在绘画之余,我也尝试创作一些古体诗,有的诗作就是在写生的途中创作出来的。

鲁迅先生说:“青年美术家应当注意以下三点:一不以怪炫人,二注意基本技术,三扩大眼界和思想。”这几点忠告对于当下的年轻画家来说仍然适用,也尤为重要。这也是我常常用以警醒自己的艺术信条。有时候,为了专注于艺术创作,我们需要舍弃太多的东西,但有时候我们得到的会更多。我们要舍弃浮躁,练就平静;放下繁琐,赢取时间;去除世俗芜杂,追求生命的本真。生活教会了我们像树一样低调地成长,更赋予了我们山一样博大的情怀。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我却时常感慨:“游不尽万千山河,画不尽楠溪之美。”观画如历,美哉,楠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