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书画报 作者:许传良 2019-01-30 11:01:46

也许心境使然,近来品读名家回忆性散文较多,不管是风起云涌而又不缺乏自由浪漫的民国风骨,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波澜壮阔的飞扬激情,都会时而感佩,时而会心。一代代往事,云烟起处,自有真情,见出当下难以寻觅的温雅与从容。继而,自己亦不时回忆曾经的拥有,尤其是与书法相关的诸多往事,逐渐清晰,并时时萦怀。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因贵人相助,我从乡镇中学调至一所中专学校,因为自己的一点书法特长,改变所学专业而成为了一名书法教师。那年,我21岁。但如何切实深入书法教学与创作,面临的问题其实很多且迫在眉睫,所以非常渴望能进一步得到名师的指点。

事有机缘,那些年,在老家的门上墙上随处可见我和二哥的练字之迹,这令父母感到欣慰,也常常成为一些客人到我家后的话题之一。正巧,一次秋收之后,一个乡间小贩因事来到我家,母亲发现他的签名写得很好,便夸奖了几句,话题便从这个便条延伸开来。他说,他的字不算好,最好的是他的大爷……交谈中,当母亲问及老人是否带徒弟时,对方告诉母亲,有不少人跟随他的大爷学字,老人肯定会喜欢我们弟兄俩,回去后一定给老人带个话。

转天是周六,我和二哥都放假回家,听母亲讲起此事,真是太高兴了。母亲当时就问明白了,老人住在城东南一个名为“河北”的村里,距我家大约二十多里地,不太远,当晚我们就决定,翌日一起去拜访。

时值初冬,我和二哥带上母亲准备的一点土特产,各骑一辆自行车,踏上了拜访老书家的路程。旷野的风在四面通透的田间刮过,令人格外地心清气爽。我们的心情激动又紧张,似乎又伴着很多猜测与不安,一路颠簸,一路打听,终于来到了老人所在的村庄。

敲门之后,一位阿姨闻声出来,当我们说明来意后,她便热情地迎我们进了堂屋。我们看到家里拾掇得比较干净,但并没有预想中的书房以及浓厚的书香气息。在交谈中得知,这次我们来得实在不凑巧,这里是老人的侄子家,他在这里小住一段时间之后,已回到东北他的大儿子家去了。老人每年在东北住的时间很长,偶尔也回来小住,毕竟这里是故乡。我们还得知,老人十分擅长写春联,而且带出了好几个徒弟。如此,我们只能遗憾地离开了。

许传良书苏轼《定风波》

许传良书苏轼《定风波》

那年春节之前,我和二哥也写过春联,还专门到集市上找寻了一下老人的笔迹,最终在满满一地的大红春联中,发现有一个摊位的春联字体端正、用笔饱满、结构紧密,介于行楷之间,功力很是深厚,可谓雅俗共赏。春联卖得很好,着实引起我们的兴趣。经问讯方知,此春联就出自未曾拜见的老人之手。经此“邂逅”,我俩愈发心向往之。

事情也就是那么巧,所谓奇缘之奇,也就是如此吧!那年的春节过后,大约正月初十前后,正是父母忙了大半月可以轻松一下的时候,老人竟突然“回访”来到了我们家,真是意外又惊喜。记得当日天气晴好,老人上身穿一短襟棉袄,脚穿平口布鞋,精神饱满。他是听侄子说起事情的原委后,一个人骑车来的。我和二哥正好都在家,得知眼前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就是我们仰慕已久的老书家,喜出望外之情,激动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老人这次也是有备而来,在他的随身所带物品中,笔墨纸砚齐备。因为全家人的热情,加上我们兄弟二人求学饥渴度之高,所以稍事休息后,老人便摆开阵式,认真进行了口传手授……现在想来,老人的用笔非常精致,行笔稳健,章法布局妥帖自然,似有一些“馆阁体”的影子,虽然当时很难全弄懂,但至少给我们在由临帖向创作过渡的时期里做了很多答疑解惑,传递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信息。

不知不觉,天色渐晚,母亲炒了几碟小菜,热了一壶老酒,盛情款待了老人。此后,我们又开始了围炉夜话,直至夜半方宿。所谈的内容不外乎字内字外、琴棋书画,时日久远,很多都已模糊,但其境之清,其情之炽,一直难以忘怀。

第二天上午,老人又书写了好几件作品,其中就有书房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以及王维的《塞下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现在看来,其所书诗文,对于年轻人而言,当不无启迪啊。其书以行为主,偶用楷法,在白色宣纸上呈现,透出淡淡的雅意。

许传良书禅诗一首

许传良书禅诗一首

后来,我把其中的两副对联送到装裱店,精心装裱了一番,准备平素欣赏。期间进一步得知,老人是城南颇有名气的民间书法高手,出身书香门第,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在城南享有盛誉。近日还通过他的一位亲戚兼学生了解到,老人在少年时代曾跟随前清翰林丁殿臣(即丁昌燕,详情待考)学书,后来成为吉林省书协会员。再后来,听说老人还在由日本书艺院举办的书道大展中荣获大奖,作品在东京都美术馆展出,因其字温润雅致,很受观众欢迎。非常遗憾的是,自从那次春节之后,再未见过老人一面。或许,文中所记只是一位民间书法高人经常的提携之举,但对于当时我们弟兄二人而言,真可谓值得珍惜一生的书法之缘!

再之后,我也逐渐走出故乡,缘结书道,转益多师,近年也因着各种机缘,沿用着传统口传手授的方式,带过不少学生。而我们最初遇见的这段美好与时下兴师动众举行的一些所谓的仪式相比,或许无甚奇特之处,也就仅似当代书法风景线中的一圈涟漪吧。但不可否认的是,书法的历史长河流淌至今,历代民间绵延着的这种真情、这种感动、这样的力量,会是普遍存在,涓涓细流汇同一起,涌起一代代书法人的梦想。

这位对我影响甚深的老书家,本名王砚锡,字墨溪,号长白逸士,以字行,终老布衣。虽然其一生未享大名,但那个时代受其点拨或被其恩泽者,不在少数。心清德厚桑梓近,墨润情浓溪水长。蓦然之间,二十多年已经过去,岁月蹉跎,令人感慨。回忆往昔,成此小文,以感恩那个时代和那些民间书家,并永远铭记那些充满温情的时刻。

许传良节录张岱《西湖七月半》

许传良节录张岱《西湖七月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