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书画报 作者:任愚颖 2019-02-11 09:02:26

1959年春天,钱松喦有出访任务,去北京准备出发时,国外时局发生变故,未能成行。趁此机会,他在山西工作的大女儿钱紫筠便接他到大同,说父亲这几年实在太累、太辛苦,把他接到自己的身边好好休养一段时间。

钱松喦随女儿途经南口,过居庸关、八达岭,又去官厅水库,最后到大同。钱松喦从小居住在鱼米之乡的南国,此次是他第一次到塞北壮游,巍峨的古长城、无边的塞北雪使他大开眼界。特别是“塞上江南”的大好美景,更使他感慨万千。他一边参观写生一边画素描,怀着激动兴奋的心情眼看手追,一路走来,作画四十余幅、勾素描百余件。本来是跟女儿来休养的,但面对美景,他怎能“休”得下来?画作《古塞驼铃》《北海之春》《武州河上》等,从不同角度向人们展示了“塞上江南”的绮丽风光。《古塞驼铃》以全景式构图表现万里长城的雄伟和崇山峻岭的朴茂,画面上大山深处的驼队、富有沧桑历史感的烽火台……老辣而沉实的笔墨之中,融进了他对时代发展变化的深切感悟。这幅画应该是钱松喦上世纪60年代山水画创作进入高峰期的代表之作。

经过近三年的筹备,江苏省国画院于1960年3月16日正式成立。此前,在江苏省第三届文代会上,钱松喦被选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7月,他被正式任命为江苏国画院副院长,成为江苏新金陵画派领军人物傅抱石的得力助手。为了掀开新的篇章,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院长傅抱石的带领下,江苏省国画院成立了“江苏国画工作团”,于9月15日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两万三千里旅行写生,目的是“开眼界,扩胸襟,长见识,虚心向兄弟省市学习”,从而提高江苏国画院的业务水平。“江苏省国画工作团”以江苏省美协的名义组织,成员以江苏国画院画家为主,傅抱石为团长,亚明为副团长。参加的老画家有钱松喦、余彤甫、丁士青、张晋,中年画家魏紫熙、宋文治,青年画家王绪阳、睦关荣,南京艺术学院的学生朱修力、邰启佑、黄名芊随行。

两万三千里的长途跋涉中,钱松喦与大家同甘共苦,在耳闻目睹、亲身接触中,他深深感到如果不是深入到实际生活当中,单靠读几本书、听几次报告、关起门来作画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他写了一篇《壮游万里画丹青》的文章,说通过此次壮游取得了两大收获:一是思想上的提高。在看到革命圣地、革命遗址以及历史文物、壮丽河山后,犹如读了一本“真实”的大书,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他在秭归、汨罗江缅怀屈原,在成都参观杜甫草堂追念杜甫,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怀念这两位伟大的诗人,是因为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他们的业绩千载不朽,钱松喦从中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二是通过深入生活,自己对艺术的认识受到了很大启发。他在华山看到了真正的“荷叶皴”,反思古人所画皴法并非虚构,都有生活基础。而现在的一些人没有生活,只是依样画葫芦,把古人的皴法画走了样。由此,他悟出一个道理:只有结合现实生活,才能继承好传统。

国画工作团到达延安的时候,正好是11周年的国庆节。这天下午,钱松喦来到延河大桥,和傅抱石不期而遇。钱松喦望着四周山上的梯田,还有金色阳光照耀下延河两岸的杨树、冈峦起伏的群山,他对傅抱石说,如果让他把延安如实画出来,有人就会以为画的是江南,傅抱石说他也有这种感觉。

国画工作团在重庆举行了一次观摩会,傅抱石认为,通过画家们的作品面貌看出了在写生途中发生的重大变化。特别分析了钱松喦的《三门峡水库工地》(见附图)《青衣江上万木流》两幅画作,傅抱石说,《三门峡水库工地》没有为画工地而画工地,而是把历史上“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禹王庙”作为主要情节来处理,这比一般画家见什么画什么更有新意,所以很感人。《青衣江上万木流》是钱松喦画的四川乐山,这是从乐山南关远望大佛寺和乌龙寺一带的景色,岷江的木材多汇集于此。这幅画作不但是一幅美妙的山水画,且赋予了它时代的意义,笔墨技法上也有新的探索。傅抱石为此感慨道,这充分说明一位有基础的画家,只要努力地求变,一定会左右逢源。

钱松喦作品

历时三个月的“江苏国画工作团”结束行程之后,先是于1961年元旦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了画展,展出画作233幅。1961年5月2日又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联合举办“山河新貌——江苏国画家写生作品展”,展出作品150幅。钱松喦的《陕北高丘》《青衣江上万木流》受到赞扬。著名画家、评论家郁风说钱松喦的画作在构图和用色上极力创新,特别是大胆使用朱砂、胭脂、紫色,如《青衣江上万木流》吸收了水彩、油画之长,丰富了画作的色彩感和空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