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书画报 作者:张明弘 2019-02-18 18:02:59

张明弘

张明弘,生于济南。1996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2010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从刘进安,获硕士学位。现为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水墨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渤海大学山水研究所副所长、艺术学院特聘教授。

张明弘作品《双城堡》

双城堡 张明弘 作

我从事水墨绘画三十余年,越来越深地感觉到自己在绘画艺术前进道路上的彷徨与迷茫。从十多岁接触素描至今,我一直受西方绘画观念和意识的影响,注重画面形式,却轻视了笔墨品质,笔下的造型呈现的是西化的写实或抽象的审美意趣,并非是中国传统的意象造型。回归传统文化根脉的方式也许有很多,而我选择从拥有近两千年历史的长城文化脉络上去寻觅我们代代相传又逐渐遗失的根脉。

张明弘作品《宁塞堡》

宁塞堡 张明弘 作

长城是一条通往历史的最近的路,是一条历史文化的博览长廊。于是,我决定把明长城作为行走的主线,沿着长城一路前行,将长城沿线的古关、古堡及古村落作为走访的地点,考察长城现状,梳理长城文化,走进长城历史,践行长城精神。

张明弘作品《口子上》

口子上 张明弘 作

当我们一行人攀登着原始的没有被现代人修饰过的长城时,便感受到真正的历史文化根脉的延绵不绝。当踏上被历史风雨蚕食的残破沧桑、荒凉萧瑟的古长城时,我发现如今的长城就像如今的传统文化,虽然已经坍塌得断断续续、满目疮痍,但仍然延绵不绝、波澜壮阔,而那浑厚、深邃、雄伟、博大的精神更加摄人心魄。2014年6月,我们自明长城最东端的辽宁丹东虎山出发,行程七万多公里,途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九个省市,沿着长城持续行走四年有余。2018年8月22日,团队抵达甘肃省嘉峪关市大红泉堡,结束了明长城北线的考察,完成了整个行程计划的三分之二。现在,我们继续一路向西,在敦煌、瓜州等地对石窟壁画进行为期半年的深入考察和学习,之后计划沿着汉长城回到嘉峪关开始明长城南线的考察,预计还需要两年完成整个行走计划。

张明弘作品《高家堡》

高家堡 张明弘 作

沿着长城持续行走,我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长城及周边村落中,在远离繁华幽寂之地,用生命贴近自然,寻古探幽、敬畏先贤、洗濯思想,走进没有被现代文明浸染的那些边关古堡,感受传统艺术的暗流。那些剪纸窗花、老宅木雕、照壁砖雕、古庙壁画,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们把这段旅程称为“寻根·长城”,就是想通过对长城的一路考察,走进长城历史,梳理长城文化,践行长城精神,寻找那些遗失的传统长城文化根脉,进而去弘扬长城文化,重新认识和思考传统长城文化对于今天的价值和意义。

张明弘作品《双山堡》

双山堡 张明弘 作

这四年来,我们拜访过的长城沿线古寺庙很多。其中,壁画艺术价值高、庙宇坍塌严重的古堡分布在山西大同、朔州、忻州长城沿线以及陕西榆林各地。这里面,壁画最为精美、艺术价值颇高,但坍塌最严重甚至已摇摇欲坠、危在旦夕的最为典型的古村落庙宇建筑群有四处:一处是右玉丁家窑乡七墩村的关帝庙,二处是河曲楼子营镇罗圈堡龙王庙和真武庙,三处是河曲丁家窑乡下养仓村的观音庵,四处是陕西府谷清水营的娘娘殿和关帝殿。每一座庙宇我都做了详细的拍照和记录。“寻根·长城”沿线走来,我的绘画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寻找传统根脉的过程中,沿途的壁画和我的艺术思想产生了共鸣,影响了我现在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我将传统壁画的“线性”表现手法和水墨相结合,通过“线”“墨”相融来追寻特有的艺术语言。

张明弘作品《建安堡》

建安堡 张明弘 作

长城历史是中国现存的文化记忆,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长城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而我的这次寻根之旅也是一次离场式的苦修。我用这种方式回归传统,寻找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以长城精神洗涤自己的灵魂,从长城文化中探索艺术的根脉。

张明弘作品《七墩·写生》

七墩·写生 张明弘 作

张明弘作品《新墩·写生》

新墩·写生 张明弘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