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书画报 作者:王青 2019-02-18 17:02:28

丁云鹏,字南羽,别字文举,号圣华居士、黄山老樵,安徽休宁人。他曾至詹景凤门下学习。詹景凤在《詹氏性理小辨》中记录了丁云鹏的习画轨迹:“幼学山水、人马、花鸟,纤媚而杂,不成家。中岁从予游,始知宗法古人。其道释人物法钱舜举,色花小鸟法黄筌,山水青绿法赵松雪、文徵仲,浅绛法王叔明、黄子久、吴仲圭,云山法小米,并已成章,足称能品,无愧匠心。但重着色,色燥而鲜茜未足,色花用苦绿作叶,色窒而不生韵,然人争购其重着色。予特善其浅绛小山水,但趣不超逸,笔不高秀,以施小条片册则优,大幅便生硬。尤长白描人物及驴马殿阁。”丁云鹏工画人物、佛像,尤精绘罗汉,得吴道子法。他白描学李公麟,设色学钱选,并兼绘山水,取文徵明意。他出身世家。其父丁瓒是嘉靖进士,好古藏古,书画有米、倪风致。丁云鹏早年可能受家庭的影响,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年后,他又交游甚广,除与董其昌、陈继儒等人结交,也与新安收藏家吴廷有来往,因此有不少近赏古代绘画名作的机会。这对他画艺的增进颇有益处,并使其逐步走上了职业画家的道路。明代中后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了新的文艺思潮的产生和发展。丁云鹏出生的安徽地区那时虽然还未出现地方上的绘画传统或画派,但良好的自然条件和文化条件也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丁云鹏在人物画以及佛像画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然而,他的山水画也别具一格。他在家学和交游的影响下深得宋元山水诸家之法,早期风格隽秀工致;中年用笔秀整,风格倾向文徵明、仇英;至晚年趋于古拙,风格苍劲朴厚、自成一家。丁云鹏的《秋山远眺》(见下图)内纵129.2厘米、横33.6厘米,外纵275厘米、横53厘米,现藏于苏州博物馆。画面自中心处由一江隔两岸,形成较为完美的对等分割。画面近景以“S”形进行分景布置,以秀雅之笔写出水边树石的嶙峋之态。画家以淡墨、湿笔皴染,干笔勾勒叠加,又以工整的线条双勾左岸的树木。树叶、苔点随着墨色的分布形成以点连线带面的趋势布置,呈现出蓊郁之态。在墨色的把握上,画家为了突显远山的巍峨、增加画面的空间感而选择了较重的墨色。一江之隔的远景处,山峦起伏,主峰叠嶂垂直耸立。茅屋、方亭依傍于山涧水边,周围有树木环绕,仅露茅顶一角。不见人迹的茅屋、方亭更衬托出山谷的幽寂静谧。值得注意的是,画家选择以留白的方式处理山脊向阳处,以淡墨浅皴背阴处,又以浓墨润笔勾勒轮廓,形成黑、白、灰的对比。不仅在此处,就整个画面而言,画家也着重增加了明暗的对比。这可能与其自身的版画、墨稿艺术创作经历分不开。纵观整幅作品,三景以曲水相连,虚实结合,构成气象萧疏、境界清旷的秋山寒林图景。此外,由题款中的“乙卯”可知,此作成画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画家时年69岁。结合画家绘画风格的发展以及整幅作品的画风来看,此作在画面构图、布景以及意境的把握上取意于元代倪云林,而对笔墨的把握则取法吴门文徵明,故画面笔法秀雅有士气,树木点簇勾勒有变化,呈现出空旷静谧的意境。

丁云鹏既不沉迷于出入宋元的摹古之风,亦不受文人流行画风的影响,不视绘画为聊写逸气的墨戏,从而避免了堕入董其昌所谓“今之画者,动曰取态,堆墨劈斧,仅得崖略,谓之游戏于墨则可耳”的境地。他尝试借鉴并融合所精通的各个门类的艺术形式,形成了独具特点的标志性风格。他的绘画艺术影响深远,表现在对观念的探索和如何确立自身的绘画风格两个方面。这是晚明绘画发展的一种表现,也是晚明社会审美的一个侧影,值得后世画家学习与思考。

丁云鹏作品《秋山远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