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琳娜 2019-03-01 12:03:18

60年代的钱松喦

60年代的钱松喦

1961年,刚过花甲的钱松喦出版了专著《砚边点滴》,此时,也正是他国画创作日臻成熟、向着高峰攀登之际。《砚边点滴》全书不到五万字,但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却受到众多书画爱好者和专家们的欢迎和肯定。他在书中关于国画创作的许多思考,解决了书画爱好者和专家们的许多问题。他在前言中说,书里面写的都是他在国画创作中的一些“零星经验”,实际上就是一本条举式笔记。他还谦虚地说,这本小书就是一个“杂货小铺子供应的一些小件”,他写这本书的目的主要是想培养年轻一代,对他们继承和发扬国画传统起到一定的作用。他还建议一些有经验的老画家们也亲自动手把自己积累的经验写出来。

《砚边点滴》以“条举式”的方式撰写了47个与国画创作相关的问题。首先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写起,笔、墨、纸、砚是进行书画创作的基本工具,古人有“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之说。钱松喦平时作画都是用羊毫,他认为在羊毫、狼毫、兼毫三种柔健性能各不相同的毛笔中,羊毫性柔、弹力差,不容易驾驭,最好用的是兼毫。但是,不管柔还是兼,都有长短之处,主要看使用者善于用哪一种,而不管使用哪一种,作画时一定要意酣墨饱,宁可大笔作小字、小画,不可小笔写大字、作大画,原因就是要保持毛笔的墨色和水分的含量。在用纸方面,他一共列举了十余种宣纸(包括生、熟宣)和其他用纸。他自己则喜欢用浙江皮纸,这种纸作起画来墨色不沉,效果较好。在使用颜料方面,列举了常用的赭石、花青、胭脂等八种颜料。他主张画国画一定要使用传统颜料,这样才能体现出国画的独特风格。

书中就作画时如何用“水”问题费了不少笔墨。他引用了清代著名画家李复堂(鱓)的话说:“八大山人善于用笔而墨不佳,石涛善于用墨而笔不佳,我善于水,笔墨关钮在于水。”并说这个观点“是肯定正确的”。国画又称水墨画,顾名思义,“水”第一,“墨”第二,在技术上水比墨更重要。一幅好的国画(特别是山水作品)过了多少年之后,看上去依然有杜甫所说“元气淋漓幛犹湿”的感觉,水淋淋的,仿佛刚刚画好一般,这就是画家借墨色把水的生命永远留住的结果。历史上的马远、夏圭、吴镇、方方壶、徐青藤、石涛等,他们的作品之所以在今天看来依然那样鲜活,就是因为这些大家们作画时充分发挥了水的妙用。

1961年出版时的封面

1961年出版时的封面

在谈到如何处理墨与水之间的关系时,钱松喦列举了画远山、雨景、夜景以及烟云的烘染问题。烘染,就是要墨色匀和,没有笔墨痕迹,关键在使用排笔蘸清水在纸上拖湿时,水分要恰如其分、多少相宜,使加墨之后既可保留笔触之美,也有华滋浑厚之感。他还讲到笔墨的变化,说用笔的变化离不开轻、重、疾、徐,用墨变化主要是浓、淡、枯、湿,以笔驱使墨,以墨表现笔,两者在一起不能分割的同时,不能忘了水在其间起到的作用。至于用水多少,没有固定的配方,也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多练、多画,日久天长,心中自然就有数了。

书中对绘画的技巧论述较多。他说古人为什么会提出“画人难画手,画兽难画狗,画花难画叶,画树难画柳”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在实践创作中遇到了这些难题。手之所以难画,是因为姿态变化太多,有伸有握,有正有侧,五个指头的变化也是不胜枚举。如果在练习和作画时,身边准备一个镜子,通过镜子看到各种不同的变化,这个难题就比较好解决了。为什么单单又提出“画树难画柳”呢?因为柳树枝干向上,枝梢下垂,形势相反,运笔的方向有矛盾,如果连干带枝一气呵成,肯定画不好。如果把枝和干分两起画,画枝不画干,画干不画枝,先尽量画干,笔笔向上冲,而后再换一支合适的笔由上勾下,勾出全部柳条,这样做也就解决了用笔的矛盾。他还特别指出勾柳条时要特别注意“结顶”,所谓“结顶”指的是干与枝的转折处,也就是一树的顶端之处,这里的分枝要相成相破、有疏有密,有层次、有生发。一般情况下,画有叶之柳容易,画无叶柳(只有柳丝)较难。书中把清人龚半千(贤)的画柳之法介绍给读者:“画柳若胸中存一柳想,便不成柳矣!何也?干未上,而枝已垂,一病也;满身皆小枝,二病也;干不古而枝不弱,三病也。惟胸中先不着画柳想,画成老树,随意勾下数笔,便得之矣!”他就此总结道:“画物象所谓难易,根本问题在于有没有生活体验,有没有侥幸求似,只要多到生活中体验,越画越熟,也便不觉得难了。”

《砚边点滴》这本小书倾注了钱松喦的全部心血,是他在研究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切实可行的宝贵经验,对每个书画爱好者和专业画家都有可学之处。人们赞扬说,这本“小”书做了大文章!钱松喦过世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又应广大读者要求出版了这本书。再版书的可贵之处是把钱松喦生前不断增订的部分(特别是指画技法等)加了进去,既满足了钱松喦生前的意愿,又满足了广大读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