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琳娜 2019-03-02 14:03:25

米万钟,字仲诏,陕西安化(今甘肃庆阳市庆城县)人,后寓居燕京(今北京)。他的父亲曾任昭信校尉锦衣卫百户。因此,米万钟自幼受良好家风的熏陶,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有积淀,一生勤勉好学。他曾考取举人、进士,并对书画、园艺、石刻、琴瑟等均有研究,尤其在书法和绘画这两个领域成就甚高,与董其昌、邢侗、张瑞图并称“晚明四家”,更与董其昌并称“南董北米”。

《康熙宛平县志》《畿辅人物志》等书均记载了米万钟一生秉性刚直、风骨高尚的为人和清廉端正、忧国忧民的为官之道。他号友石、文石居士、湛园漫士、勺海亭长、海淀渔长、研山山长、莲花中人、烟波钓叟等。从其名号可以看出他的好石之癖以及寄情山水园林的人生志趣。在历史上,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痴石爱园的故事。

米万钟的《红杏双燕图》(见下图),纵156厘米、横54厘米,现藏于苏州博物馆。画面题款中,“崇祯庚午”即崇祯三年(1630)。据考,米万钟生于1570年,卒于1631年,此画当为他的晚年之作。对画家来说,耳顺之年是画技臻熟、沉稳醇厚、身心合一的阶段。这幅《红杏双燕图》正是酝酿于画家这一时期的佳品。画面中心虬枝凌空蜿蜒,以明中后期盛行的勾花点叶法绘枝间红杏,展现出勾染点簇、兼工带写的技法,令花朵灼灼其华。湖石于旁侧伸出,与虬枝的曲线形成凹凸变化的呼应。石势欹倾,骨突纹皱,同时筋脉自在。奇石画法深受画家挚友吴彬的影响,以干湿并行、线染结合的技法来刻画湖石丰富的质感和形态,展现出“骤视之疑洞穴玲珑,谛观之则片片如削”(米万钟句)的效果。石后,几丛芍药摇曳生姿。石头的凛锐与花朵的娇媚形成气韵的反差对比,一枯一柔、一浓一淡创造了画面丰富的维度和独特的美感。一黑一白的两只燕子翻飞于花枝怪石间。黑燕展翅于红杏枝头垂首回望,白燕以湖石为衬景翘首啼鸣。双燕相互顾盼,既带来色彩和姿态上的跳动变化,也传递出生命间的真挚情感。画面上下两边的留白以及杏枝、湖石的走势,恰到好处地强调了主体内容的空间感。这一匠心独运的编排,体现出画家在艺术生涯的纯熟阶段对于绘画技法的融会贯通、对于题材的综合把握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悟。全画妍雅并重、活泼动人,在工致华美中透露出雍容浑朴的气象。

《红杏双燕图》上方有明末清初画家崔子忠为收藏者“无我”所写的题跋。画底裱绫上有书画鉴赏家吴湖帆于上世纪40年代写就的三段题跋。从中可见不同时期的两个大家均对此画有很高的评价。

米万钟毕生多著述,一生最大的爱好是奇石山水,对园林艺术也颇有研究。从他的存世书画看,园林诗轴占了很大比例。他的这幅《红杏双燕图》所表现的勺园为其最为钟爱的园林,也是明末京西著名的园林之一。相传,米万钟看中了海淀此地湖泊相连的景色,于是亲自主持设计,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营建了这座具有江南意韵的雅致园林,命名为“勺园”,取“淀之水滥觞一勺”之意。他还曾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绘制《勺园修禊图》(现藏于北大图书馆)。除勺园外,他还建有漫园、湛园,人称“米氏三园”。明朝万历至天启年间,京城的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皆喜到“米氏三园”游览,留有诸多诗词歌咏,米万钟也因园名噪。清初,勺园故地重建弘雅园,康熙曾为之题写匾额。自乾隆起,清帝大半年都在圆明园设朝听政,为了方便从城里赶来上朝的官员休息,便把弘雅园作为公差官员的寓值之所,嘉庆六年(1801)正式改称“集贤院”。1860年,集贤院和圆明园一起被英法联军焚毁。1981年,北大在勺园旧址上开辟新建筑区,兴建宾馆楼群,恢复“勺园”旧称。

米万钟《红杏双燕图》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