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琳娜 2019-03-20 15:03:31

李流芳(1575—1629),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祖籍南直隶徽州歙县,寓居嘉定。1606年,李流芳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之后两度赴京参加进士考试,然而两次皆不第。与此同时,由于魏忠贤及其党羽擅权专政,在朝廷任官变得危机四伏。李流芳看到未来仕途的坎坷感到气馁。之后他回到嘉定,在近郊故地自建“檀园”,从此绝意仕途。他曾对好友钱谦益说:“精舍轻舟,晴窗明几,看孟阳(程嘉燧)吟诗作画乃是生平第一快事。”李流芳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文学家,以诗歌、小品闻名于世。他的诗作颇丰,最后集结成一部厚重的文集,流传至今。同时,他亦留下不少画作,大多属于逸笔草草的率意之作,这与他对当时仕途的绝望有很大关系。其中不乏一些仿“元四家”的画作,从中也可看出他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仿吴仲圭》

《仿吴仲圭》

现藏于苏州博物馆的李流芳《仿宋元名家山水》册是他推崇宋元时期文人画的一个反映。此册中的《仿吴仲圭》,纵28.2厘米、横35.8厘米。画面中,近处土坡平缓,远处山峦起伏,两侧土坡间是宽阔的水面,河水蜿蜒流向远方。这种一江两岸式的构图恰好契合了元代文人宁静淡泊、与世无争的心境。在用笔、用墨方面,画家同样采用了宋元时期山水画中多见的披麻皴。他以淡墨皴擦,浓墨点苔,使整个画面显得松秀而空灵。从画面特点来看,此画应为李流芳的晚期作品。晚年的李流芳对吴镇作品的研究投注了比较多的热情。在这一时期,他用浓密滋润的笔墨绘写胸中丘壑,在画面表现上既有吴镇的气度,又兼有米家山水的雅致,烘托出烟气朦胧的效果。他注重笔墨趣味的表现,使画面空间感减弱,平面感突显,这也标志着其爽朗清秀画风的成熟。另一幅《仿王叔明》亦呈现出典型的元代文人画风。画面以平远构图为主,有着起伏的山峦,近处石坡上乱石排列,山下浅滩缓缓延伸至水中。画面中大片的留白使意境更加缥缈。在山石、树木的用笔、用墨上,画家则得元代王蒙精髓,以密集的牛毛皴和解索皴与简淡的湖面相互映衬,更显清逸之趣。

《仿王叔明》

《仿王叔明》

李流芳的作品承袭了五代董源、巨然以及宋元各家的传统,同时亦注重师法自然,强调写生的重要性,并在画中展现出自创的新意。他的作品虽大都有仿某人的题识,但并非僵硬刻板的临摹,也并非着重于形似,而是“仿”前代各大家的风格,更注重其画作能否与古人“神会”,能否得古人的本“意”或“心”境。美国汉学家高居翰在《山外山:晚明绘画》中写道:“有能力在古人的画作中看出这些结构上的特征,并且引为己用——这正是创意性‘仿’古的最基本要求,而且也是丰富个人画风的一种手段,有益于增长个人的创造力。”李流芳在画作中的“仿”,就是在深得前代大师的精髓后的再创作。更重要的是,在他的画中亦可看到其当时的心境。

除了自身的原因,李流芳当时所处的时代以及对董其昌画学的推崇,也使得他在画风上更偏向宋元风格。董其昌及其他八个与董氏有往来的后学画家(其中一人便是李流芳),他们代表了所谓“正宗”脉系的山水画发展。董其昌所推崇的“摹古”思想,在李流芳的艺术生涯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李流芳的画作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引经据典式的风格,而这一风格传统正是董其昌画论中所说的“正宗”的山水画风。李流芳的绘画也对后来的新安画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绘画成就之外,李流芳在美术史上最大的贡献是《芥子园画谱》。李流芳所传课徒稿43幅被清初名士李渔及其女婿沈心友请嘉兴籍画家王概整理,增至133页,并附临摹古人各式山水画40幅编成《芥子园画谱》。此画谱虽为普及性读物,但其详尽而系统的内容将高深玄妙的画论,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图示表达出来,对近代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李流芳于此有着发轫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