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书画报 作者:吴泽浩 2019-01-25 10:01:04

画家吴泽浩

吴泽浩,1961年毕业于汕头市艺术学校美术科,师承“海派”刘昌潮等;196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承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是“岭南画派”第三代传人。1968年到山东工作,历任山东省美协副主席、济南市文联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院长等职,系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一级美术师。

从唐代岑参的《敦煌太守后庭歌》“敦煌太守才且贤,郡中元事高枕眠”、 徐铉的《宣威苗将军贬官后重经故宅》“天子未尝过细柳,将军寻已戍敦煌”,到明代曾棨的《敦煌曲》“敦煌壮士抱戈泣,四面胡笳声转急”、朱曰藩的《燕薁行》“囊盛莫致敦煌种,浪说天南生荔枝”,再到清代苏履吉的《敦煌八景题咏》,敦煌在如磐的岁月中打磨成一粒珍珠,散发着熠熠光辉。

光绪二十三年(1897),道士王园箓到敦煌莫高窟建太清宫道观,在清理积沙的时候发现了藏经洞。其先后与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吉川小一郎进行经文典籍交易,使大量敦煌文物流于海外。

1909年,伯希和携部分敦煌典籍来到北京,罗振玉、王国维、叶恭绰等京师大学者在详细查看后极为震惊,发表了很多文章介绍敦煌。1930年,陈寅恪在《敦煌劫余录序》中首先提出“敦煌学”的概念,从此开启了敦煌研究的大幕。由于资料多在国外,“敦煌学”一开始就是一门国际性的学问。为改变“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1941年,时任民国政府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到西北视察,与正在莫高窟、榆林窟临摹、研究壁画的张大千商谈关于莫高窟的保护问题。其后,吴作人、赵望云、关山月、黎雄才等纷纷到敦煌石窟写生。从此,莫高窟成了画家们学习、研究历代美术的圣地。

真正的艺术品,即使历经千百年仍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敦煌艺术之所以受到众人膜拜,是因为它是由人的灵魂创造出来的。在众多的壁画当中,没有一处雷同。即便是描绘同样的经变内容,作品也完全不同,充分展现了创作者的想象力。敦煌的能工巧匠们好像生来就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和造型天赋。他们出于对佛家的信仰,从心灵深处挖掘创造的源泉。因此,这些艺术作品能够保持永恒的生命力是必然的。

敦煌研究院的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常书鸿任所长。1950年该所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历任院长为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敦煌研究院不仅使大量濒临危境的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还在石窟壁画、塑像临摹写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繁荣“敦煌学”作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赞誉。

2016年9月,我第一次踏上去往敦煌的“朝圣”之路,参观了莫高窟等文化古迹。在敦煌友人钟学军的支持下,2017年8月我携家人、亲友一行十余人,沿着河西走廊写生,从兰州过乌鞘岭,经武威、张掖、嘉峪关、瓜州、玉门关、阳关二次到达敦煌。其时,恰逢我75岁生日,一家人团聚庆生,其乐不可言状;再朝佛窟,心灵又受洗礼。天降花雨,地涌青莲,暮年回报,唯有艺术。我遂生一愿:在敦煌举办一次画展。回到济南,我做足案头工作,满怀激情地投入创作。近日,我应敦煌市政府之邀,在第三届敦煌文博会上举办了“写意敦煌——吴泽浩画展”,泰山出版社还出版了同名画集。一桩心愿了结,功德圆满。特写此文,献给我崇仰的文化胜迹——敦煌。

吴泽浩作品《张骞出使》

张骞出使 吴泽浩 作

吴泽浩作品《丝绸新路》

丝绸新路 吴泽浩 作

吴泽浩作品《酒泉劳军》

酒泉劳军 吴泽浩 作

吴泽浩作品《三危佛光》

三危佛光 吴泽浩 作

吴泽浩作品《关山月圆》

关山月圆 吴泽浩 作

吴泽浩作品《今夕何年》

今夕何年 吴泽浩 作

吴泽浩作品《阳关巡将》

阳关巡将 吴泽浩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