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书画报 作者:王九二 2019-01-28 10:01:36

当代中国书坛如何超越时俗风尚局限、正确理解继承与出新关系、走出模写“二王”时风、建立多元包容评价体系、抑制中国书协“办大展,全民参展”的风潮,坚持中国书法心物一体的意象特色、弘扬书家“游于艺”传统、回归书法以修养心性与抒发情感为主要功能本位、回归书法既要悦目更要赏心的审美方式,是当代书坛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当代书法实现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研习书法的体会,对当代中国书坛存在的若干问题作如下初浅的思考与分析,望同道批评指正。

问题一:关于“二王”流派与中国书法传统

中国书法传统广义上指形而上的书法文化观念、审美价值传统,与物质形态的历代文字书体资料文献、各时期的碑帖遗存等两大部分。后者又包括商周甲骨文金文,春秋战国各国古文字和古玺文、石鼓文,秦代小篆简帛,汉代隶书碑刻和简帛书法,以及汉魏以来书法各体成熟后的历代碑帖和书学史论文献等。以“二王”小楷及其行草手札法帖为师的书法流派,虽影响巨大,在中国书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仅为晋以后中国书坛的一个重要流派,决不是中国书法传统的全部。

对于“二王”流派与中国书法传统不是等同关系,当今书坛大多数学者、书家心里是清楚的。追逐“二王”书风,回归“二王”帖学流派传统,是当代书家习书的应有之义,本是无可厚非的,碑、帖二派书家也没有必要互相诋毁。但由于参展出名的需要,在书法学习和创作时,被“二王”书风为主导的展览狂潮所牵引,致使个性丧失,千人一面,则不可取。当代部分书家因传统人文学养不足,对“二王”帖学流派及其意韵内涵理解不透,仅“拟之尚似”而“察之不精”,徒玩技法和形式。从境界上看,当下的“伪‘二王’”书家,与白蕉、沈尹默等近现代帖学名家不能比肩,更不能与“宋四家”、赵孟頫、董其昌等历代帖学流派大家比拟。

中国当代书家想要有所作为,一要把握当代社会不断崛起而变化多元的宏大气象;二要有雄视古今的胸怀,从容中道,参悟中华经史原典,认真理解传统文化美学精神;三要承接民国以来碑帖结合的书学文脉,走出“二王”帖学小传统,上溯历代各种书体,全面把握中国书法大传统;四要利用好近百年来的古文字考古成果和其他姊妹艺术发展成果,拓展学识眼界;五要艺德同修,耐得了寂寞,逐步实现融汇贯通,才能自然而然地写出自己的风格个性。而盲目跟风的伪古者或刻意变形的胡乱创新者,均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

问题二:关于中国书法评价体系建设

近两年来,中国书坛先后有两个课题组就中国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多次召开研讨会,有诸多当代书法名家和学术专家参与其中,研讨会级别之高、声势之大,以及讨论之激烈前所未有。但最终课题报告一拖再拖,学术界意见难以统一,对项目本身也议论纷纷,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种观点。

一是认为集中大批专家学者展开专项课题研究,梳理中国传统书法品评史论,借鉴运用现代西方艺术审美理论,打通当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审美阻隔,建立中国当代书法审美评价体系,对推动当代中国书法从传统文人书斋审美向现代展厅审美转变,促进中国书法创新发展意义重大,当代书学家责无旁贷,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二是认为这是为中国书法制订一套当代的评价标准,主要用于中国书协办展评审,虽强调学术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实际上是为中国书法展览与审美评价制作一个统一模具,有违于书法艺术的个性化创作与审美以及书坛多元化发展的规律和要求,无学术可行性,并将加剧当前中国书法展览机制下千人一面的弊端,对中国书法的长远发展有害无益。

汉魏前,书法是以书写实用功能为主,以文字记事颂德是其主要目的,其审美功能尚未自觉显现。魏晋后直至近现代,书法的文字实用功能仍然是主体,但各书体抒情审美与悟道养性功能日益自觉,尤其是草书,其主要功能变为抒情审美和悟道养性,文字实用功能居于次要地位。且自晋唐以来,传统书法审美方式是文人书斋欣赏为主,厅堂悬挂欣赏自明代中期以后始。而近四十年来,各书体大部分实用功能丧失,参展获奖、加入中国书协、出名赚钱是当代大部分书家的主要目的,展厅评审是当代书法主要审美方式。但有少部分书家、学者或书法爱好者,仍坚守传统,将临帖习书作为抒情寄乐与陶养心性的重要方式,厅堂悬挂欣赏与书斋审美仍将长期存在。这两种主要不同类型功能,对应两种不同的书家群体,前者主要是用于展厅展览而创作的职业化或半职业化书法家,后者主要是自娱自乐的游艺者(当然,两者之间不是截然分开,同一人在不同时期亦会有交叉)。这二者自然有不同审美观和价值观,前者认为中国书法为纯视觉艺术,侧重于对作品形式新奇和对展厅视觉效果追求;后者坚持中国书法是心物一体的意象艺术,更重视于作品内涵境界追寻和自我心性呈现。因而他们对书坛当前关于中国书法评价体系建设课题的讨论,也必然会出现不同观点。

历史经验表明,多元包容的评价方式比集中统一的评价方式更有利于中国书法的发展。传统书法品评是一个长期过程,名家名作的形成是历史大浪淘沙的结果,且书法审美品评,本来就是多元化和个性化为主,要建立合理又可操的统一书法评价体系,的确不易。这次号称为重建书法评价体系的课题研究活动,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愿不是把西方视觉化的审美理念及评价指标套用到中国书法评品上来,但愿不是运用西方美术学科建设理论及其量化评价体系,搞出一套便于中国协评展评奖的具体操作标准,而是通过梳理书法品评传统,把握我们自己独特的历史,着眼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书法未来的发展,探讨形成几个导向性的品评建议,倡导尊重传统、包容中道、守正出新的审美价值理念,以供不同类型书家选择与发挥,引导中国书坛形成多元融合、从容正大的气象,以实现中国书法推陈出新和真正发展繁荣。

问题三:关于中国书协“办大展,全民参展”风潮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举办“全国群众书法展”至今,中国书协主办、承办或参与协办的各类全国性书法展览数以百计,形成了中国书协“办大展,全民参展”的风潮,对中国书法的普及与公众化的发展以及书家的职业化成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已成为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奇观,有其积极意义,但也促使中国书法学术西化,与审美品评纯艺术化和视觉化,其弊端日益显现。

全面审视全国书法展览及其评审机制、抑制当前展览机制所带来弊端,对实现中国当代书法多元包容发展和有品质、有内涵的“真繁荣”,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当代书法展览风潮的主要特点及其问题与成因有以下几点。

一、当代书法展览是在“文革”后,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向全面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市场化、商品化背景下,在人们渴求富起来的社会发展环境中展开的。求名求利,迅速改变个人社会经济地位是这一代书家的普遍心理。全社会的功利化,是形成当代中国书法展览风潮的社会动因,也是中国当代书法展览机制产生弊端的社会基础和部分书家道德堕落主因。

二、中国当代书法展览是中国书协及各地书协主导的展览为主,民间其他社会组织的展览为辅。中国书协是当代中国书坛最高官方机构,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性展览最具权威性,在中国书协主办的书展中入选或获奖,似乎已经成为书家成功成名的唯一官方途径。评价主体的官方化、评价方式一元化,决定了当代书家要求出路,都必须挤上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性书法展的独木桥。这是中国当代书法展览机制下,产生“入选获奖作品承办属地化”“评委书风流行化”“获奖作品抄模化”“书法品评纯视觉化”等弊端的直接原因,也是当代中国书坛“流行书风”和“展览体”及中国书协“办大展,全民参展”等现象形成的机制原因。

三、书法学术领域西化,倡导中国“书法纯视觉艺术化”,与当代中国书法展览机制相互裹挟,是当代书法创作重式求新、变形求奇、染色拼接等风尚形成的直接推手,是导致中国当代书法审美与传统书法品评阻隔和作品内涵境界平庸化根源。

笔者对改革完善中国书法展览和评审机制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近期完善建议

当下中国书协、地方书协、艺术院校及书法专业媒体是书坛的主要推动力量,中国书协展览机制下的评审活动是书坛评价的主要环节,展厅成为审美表达主要途径。这种体制机制短期内是无法彻底改变的。笔者建议中国书协和书坛相关力量尝试推动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由此带来种种弊端。

1.进一步完善展览组织与评审监督机制,严格评审程序,树立良好风气,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2.完善评委产生办法,扩大评委人才库,尤其要增加有较强创作能力又有深厚传统文化学养的学者型书法家评委比重,以增加评审学术性。加强对创作型评委的培训,提高创作型评委的传统人文修养、审美能力和道德境界,以提高评审质量。

3.逐步减少展览总体数量,提高展览组织评审质量。“国展”初评要投入更多精力,要更加仔细,减少遗珠;终评要增加学术监督,倡导作品风格多元化和作品原创性,要为适合书斋审美形式的作品创造参加展示机会,要更加注重作品格调气息与文化内涵,抑制入选作品同质化、形式化、纯视觉化不良倾向。

4.倡导广大书家不要急于求成,不要热衷于投稿参展,而是要加强传统文化修养积累,增加对传统书法理解能力,多向古人学,少跟今人风;增加对入选、获奖作者文化素养考核评价权重,引导书坛形成重传统、重学养、重原创风气。

二、中长期改革建议

1.改革完善中国书协入会申请考核办法,设立中国书协入会申请综合评议专家委员会,拓展加入中国书协的方式和途径,适当增加现有非参展获奖的其他条件入会方式权重,逐步降低入会和参加中国书协办展入选获奖的关联度,推动中国书法评价方式多元化,以抑制“办大展、全民参展”的风潮。

2.改革展览组织承办方式,改变中国书协直接办展为指导性办展,推动中国书协设立基金,制定考核办法,支持培育民间办展力量,鼓励引进独立策划人制度,增加展览学术性和多样性,增加对民间办展服务,定期评审认定民间优秀展览成果,推动人才培养评价多元化。

3.中国书法展览制度的完善与中国书协自身管理机制的改革密切相关,顺应国家推动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改革方向,逐步转变中国书协和地方书协的官方和半官方身份与职能,推动中国书协内部管理机制和服务方式转变,是推动中国书法展览及其评审机制改革重要条件。

4.从长远看,随互联网的加速发展,自媒体功能日益加大,书家交流与审美表达越来越方便,让书家个人自主创作自由表达,让民间自主组织自发交流展览才是正确方向。书法创作回归到情感表达和游艺养性的本体功能上来,才是符合书法艺术发展规律的正路,也是实现中国书法艺术复兴与繁荣真正出路。所以,中国书协展览制度改革和评价机制完善的最终方向应当是:推动中国书坛回归民间、回归个体,做好服务,在提升大型公众化展厅展览审美品质的同时,鼓励部分书家回归传书斋审美方式,倡导举办小型化、个性化、学术性展览,进行小众欣赏交流,促使书法多元包容发展,实现中国书法的真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