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琳娜 2019-02-20 11:02:47

1920年,定居北京的齐白石在客厅里挂出一张启事:“卖画不论交情,君子有耻,请照润格出钱。”所列出的“润格”,具体到“花卉加虫鸟,每一只加10元,藤萝加蜜蜂,每只加20元”。同时期的丰子恺,不局限于自己的客厅画室,直接把“润格”公布到了当时有名的刊物《论语》上。从他们往前看,有古人郑板桥、唐寅等,往后看,有来者张大千、沙孟海等,当然,他们都是中国书画史上的大师。

中国文人向来耻于谈钱,所以卖画的标价,叫“润格”。但不要误会,齐白石这里说的“君子有耻”,并不是说自己卖画要钱不好意思,而是直指那些伸手要画不给钱的人:拜托!有点道德、知点羞耻好不好,请按照我的标价付钱!

我佩服他们的坦荡,不怕别人批评有辱斯文,无视横在人情世故中间的尴尬。恰恰是这样的光明磊落,使他们在书画创作和个人生活中同时保有尊严和利益。或许有人会说:因为他们是大师,所以怎么做都是对的。的确,从“成功学”的角度理解似乎是这样,但树大招风不是吗?相对于梅州市文联里的那些个“小”书画家们(相比大师而言的小,没有轻慢的意思),他们明码标价所招来的非议难道不会更多吗?所以区别并不在于书画家名气的大小、作品的高低,而是在于个人的定力。一个社会的定力来自于文化,一个人的定力,大部分来自于他的见识和胆识。所以,英雄会选择单挑,因为他有底气,而内心局促的人物,则更倾向于聚集到荫庇之所。

从梅州市文联的这个《“培育艺术市场·不无偿赠书画”倡议书》当中,有人看到大义凛然,而我看到的是群体的慌张和急迫。这份慌张与急迫,既有时不我待、赶快变现的欲求,也有要上一起上的胆怯。好像法不责众一样,耻,也因为众人一起以一个“文联”的名头,得以在争名逐利的现场隐身,变成众则不知耻。一旦有风刮来,个体可以根据需要表达截然不同的立场。这个梅州市文联呢?它打着“培育书画市场”的旗号,堂皇地显露出了它的“小贩派头”,当舆论喧哗的时候,它怎么办呢?我还真有点担心。好在正如新锐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所说的,像“联合会”只是人们用想象拟构起来的,它本身并非必然的存在。

对梅州市文联发的这通倡议,作为“书评达人”的张瑞田“觉得不适”,也是可爱。我猜想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本能,是觉得没有公共责任的生活不值得倡导。不得不说,很多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对于整个社会是富有责任感的,认为他所具有的能力,也是社会的公共资源,因此是有义务将自己的认知、才能甚或是财富,反馈到世界与社会之中,从而社会的公共福祉才能得以增长。这样的情怀,按照梅州市文联的“倡议”来解读,属于“不良风气”。

书画作品是作者的心血之作,是劳动力的体现,售卖、标价、拒绝无偿索要是合理的。但书画作为艺术创作,并不能完全按照标准化的商业方式去运作。很多书画作品,有传统文人交流唱和的功能,不能一概而论地庸俗化。况且打量书画界,真正能在市场论价售卖、得到认可的作品并不多,很多“书画家”只不过是贴着各种标签的混迹者。放着满市场的混沌无序,不去正本清源好好整顿,引导大众欣赏认同书画创作,却舍本逐末,说是为“在全社会营造‘艺术有价’的良好氛围”,这反倒会让书画家与大众隔绝,相互迷失。再退一步,既然把书画作品视同商品搞市场运作,那么,就应该到正式的市场交易,私下收授交易,首先是不规范,怎么申报纳税也是问题吧?其次,由文联这么上纲上线、出头张罗,是不是还有公器私用的嫌疑呢?

人类文明的开端,说得粗鄙一点,是原始人在私处遮上的兽皮和树叶。因为知耻,所以遮羞。从实用的角度看,人人胯下都差不多,可是因为文明,我们穿上衣服,彬彬有礼,一而再、再而三地创作着文明开出的最美的花朵——艺术。现如今梅州市文联一个“倡议”,让我仿佛看到一个缺乏塑造的肉身,企图在被误解的商业道路上裸奔……

君子有耻,拜托,您还是穿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