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书画报 作者:王云云 2019-03-11 18:03:13

画家王云云

王云云,1986年生于河南信阳。本科、研究生均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师从刘庆和教授。2015年加入文化部CYAP青年艺术家扶持推广计划。现居北京。作品入选“内观——全国优秀八零后作品展”“新粉本——当代中国工笔画2018年度提名展”,参加“荷时·宗锡涛、王云云水墨展”等。

王云云作品《窈》

窈 王云云 作

我生来是个女儿,如万千草木中一棵不起眼的小草生长在偌大的“女儿国”里。一路的校园生活给了我很好的空间,使得我有机会细心观察身边的姐妹。我经历她们在青春期面临到的诸多问题,感受她们不同于男性的观察角度,体会她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喜悦和痛苦……这些都为我现在表现的女性题材做了铺垫。

王云云作品《生的预言·爱的名义》

生的预言·爱的名义 王云云 作

对女性题材的研究是我学习中国画的一条重要通道。我把她们作为焦点放进自己的创作中,从最初因为“逃避”心理对背影产生迷恋到现在从背影的语言延伸至对创作形象的挖掘,我对女性的品读几乎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我贪婪地搜索着能入画的所有女孩儿素材。她们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直到浮出画面。浅淡的宣纸水墨设色也好,浓墨重彩的硬纸水墨设色也好,都是我当时情绪的真实再现。我喜欢因情绪而起伏的墨与色,挥发于女孩儿身体发肤的边边角角,抒写她们内心的同时也透露着我与“女孩儿”在创作时的交流。女孩儿微微颔首的小影、轻轻挑起的双眉、娇羞耸起的肩头,都会让我在创作时停下笔默默感受——该如何落笔、设色才更符合画面本身的意象?纸墨之间,抛去尘世的杂质,提炼“女孩儿”最初的形象,让我乐而忘忧。

王云云作品《生的预言 · 爱的头纱》

生的预言 · 爱的头纱 王云云 作

女人像一个谜,这使得虽是女儿身的我也常常带着某些自己也未知的问题来观察这个群体。潜意识中,“女人”是美善、温情的代名词。女人承载了与男人共同管理这个世界的权力,她们的身体与心灵都被赋予了美的标准,消费着美并参与着与美有关的一切活动。世界给予女人特有的社会地位,女人享用这个位置的同时也被这个位置所用。而在历史环境塑造下的我们,似乎对女性也都有着自己的解读方式。“女人之初,性本善”是我看向她们的核心眼光。

王云云作品《生的预言 · 爱的理想》

生的预言 · 爱的理想 王云云 作

曾经在选择绘画对象时,我很怕面对直观的东西。因为它会让我陷入对象外表的圈套中,思想总会游离在对象的情绪里,很难抽身出来。在与现实的躲闪里,无意间涂画的一张草图勾起了我对背影的思考。于是我从对背影形象的理解开始,踏上了寻找女性之美的路。在“背影”系列作品中,我试图表达印象中女性姿态朦胧而感性的美。这与其说是在画画,不如说是在解读自己。为了不让自己悬浮在探索的道路中,我开始在中国传统经典作品里寻找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观察自己擅长的一面,记录自己本能回避的东西。渐渐地,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角度和内心最想表现的方向。

王云云作品《生的预言 · 一念起》

生的预言 · 一念起 王云云 作

在“背影”系列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我一直想找到女孩子特有的那种宁静气质。在推敲创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背影其实也可以当成一张面孔来处理,背部的每一寸肌肤、脖子微扭的曲线、轻微耸动的肩膀、微微踮起的脚尖、轻轻靠拢的膝盖都可以作为表情,似乎连那背影中的头发都可以是有情绪的,安静但充满魅力。

王云云作品《回归》

回归 王云云 作

我喜欢用女性题材来创作。她们是我了解和探索这个世界的载体,也是我表达创作理念的角度。我想更多地找到生活的方式,或者说是存在的价值。创作是我与这个世界对话的媒介,也是我表达想法的语言,把生活中的一些思考和感悟最终投射到画面上是我创作过程中的极大乐趣。无论是浅淡的“背影”系列、随笔泼洒的“人之初”系列,还是浓墨重彩的“鹿王”系列,都是我与社会对话的结果。可以说,不同的画面代表着我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心理需求的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创作风格。在这一纸墨色中,我只想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世界,也希望每一个作品都能装下属于它自己的灵魂,于是“生的预言”系列作品诞生了。在与生活的对话过程中,我不断发现新的可挖掘的点,让自己的作品一直延续,所以又有了后来的“无名之禁”系列。

与自己内心达成和解,是我作为一个社会自然人转移外在环境对我造成冲击和影响的重要方法。在群体生命状态的交流与碰撞中,我感到了这个时代赋予我们年轻一代特有的社会气息,这种气息逼得我不得不去向人的内心看,不断反省“存在”的价值。如何提炼更适合自己的表现语言是我每日必思之事,我想这也是作为个体生命努力区别于大众的迷人之处吧。挥发于指尖的感觉逐渐在思考中确立,越画也越贴近那个最真实的自己。